风物深度电影

陈志汉谈纪录片《一念》:拔管不拔?台湾健保制度造成的“过度医疗”

生死从来无法断言,并不止医疗有没有效,他在意的不是被拍者行为对错,而是纪录片作为探索方式,会带我们前往何方。

导演陈志汉。

导演陈志汉。摄:陈焯煇/端传媒

特约作者 沈眠 发自台北

刊登于 2020-01-19

#台湾电影#电影

台湾健保系统一直为人称道,便利、稳定而且全面性的医疗,使得病患能够获得最快、最好的照护。然而,体制与人性之间总是存在著微妙的裂缝,历经时间变化后也就不可免会产生新的问题。譬如近年引起较多讨论的无效医疗――一方面家属因为有健保给付,大多同意医院予以用药或急救处理;另一方面医院方可以向健保请款,自然会倾向更多的医疗行为介入,俨然经营生意。由是,滥用医疗资源或成为台湾健保最大的缺陷。而对于丧失自主意识与能力的病患,及其必须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照护患者的家属来说,无法痊愈、只能仰赖机器而活的状态,就像是长期战,患者与家属身心灵各方面,皆在遭受巨大折磨与耗损。

陈志汉拍摄的纪录片《一念》,便针对台湾健保制度下的“无效医疗”主题,主要人物是二十几岁就因车祸瘫在病床七年的刘进育,以及要决定母亲该持续抢救、还是拔管的纬纬。唯陈志汉并不带著主动判断的意识,对他来说,生死之事从来都无法断言,并不止是医疗的有效或无效论述而已。他在意的不是拍摄对象行为对错,而是纪录片作为一种探索方式,究竟会带他以及观众前往何处。

纪录片《一念》。
纪录片《一念》。图:网上图片

对生死之境展开探索

第一眼看到身形魁伟的陈志汉,我就想到日本漫画家北条司《城市猎人》的著名角色海坊主,那是一名安静沉默、容易害羞,走过残酷战场却没有人性坏毁、心思无比温柔的大汉。陈志汉说起话来沉稳,常带著笑容,像是自带阳光,身上并没有苦闷阴翳的意味,与《那个静默的阳光午后》(2017)、《一念》(2019)两部纪录片呈现的晦暗冷调并不相同。我直觉地认为,也许正因他的性情如此,才能出入总教人难掩绝望的医疗现场吧。

2019年于院线公映的《一念》,是陈志汉探索无效医疗议题的作品。缘起是陈志汉拍屏东国仁医院的短片《医院》(2016),吸引了吴育政医师来找他。《医院》主要处理仁心仁德的院长父亲,与实际管控医院、必须对300多名员工负责的女儿之间的矛盾。但也涉及到有名住院3年多的病患,亲属决定拔管,这是该医院第一次有撤除维生装置的案例,遂惹发了院内动员大讨论。无效医疗的反对大将吴育政看过《医院》,主动与陈志汉联系,也就有《一念》的发生。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