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电影节2019选片单:來自世界角落的新世代与经典风物

台北电影节2019选片单:來自世界角落的新世代与经典

电影人在世界各个角落里拍摄了电影,我们看完后便能认知到世界存在于那些角落的情事或样貌,这便是影展的积极意义。

反堕胎法案:《使女的故事》成了2019年的操作手册?

“我们总是认为文明的进程是一条永远上扬的直线。但事实上从来都不是如此。”

陈慧 X 应亮:我有这样的命运便有这样的自由,自由不是被给予

我们最早的自由就是叛逆;自由是一种风险,我坚持一个他人禁止的选择,即是自由。

2019年戛纳影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虚幻的满足感:电影产业还强盛地活着

这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影展,也是最排外、最不欢迎普通观众的影展,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幻觉比现实更美好。

72届戛纳影展主竞赛得奖作全点评:奉俊昊之外,影迷还可以期待什么?

奉俊昊回到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一举为韩国电影拿下第一座金棕榈,除此之外主竞赛的其他得奖作品同样值得关注。

专访《过春天》导演白雪:单非、跨境与水货,港深双城的过界青春

“我觉得这个人群是值得被记录的,值得被电影留下来的。”

Netflix与Fox争端何起?一百年来的好莱坞电影工业奴役史

如今世上所有的自由工作者,都应该衷心感谢奥斯卡影后Havilland女士75年前的启发,她曾让好莱坞一手打造的奴隶制一夕崩溃⋯⋯

专访黄秋生:如果有机会走,留在这里也没什么意思

雨伞运动之后,53岁到58岁,这名获得4次金像奖,3次金马奖的香港演员,被香港主流电影圈放逐了5年。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隐晦再现诡谲时代中的魔幻人生

也许正如电影海报中略显苦情的那句话所说:电影会帮我们记住,我们和我们的时代。我们有着梦魇般的过去和隐晦不明的未来,似一场人间游戏,深深浅浅辨不明。

影评集《台湾电影变幻时》:何为郑秉泓笔下的“台湾魂”?

用台湾魂当标题是浪漫也是热血仍在的证明吗? 看电影的人或许不需要影评就能沉浸在导演的美学里,但有高度的影评却能点出观众未能察觉的脉络与因果。

读者来函:《地久天长》影评——权力建构的社会秩序与历史的失语者

当权者已经记载了权力建构的历史,将胜者的“历史”化为冰冷的符号,隐去多数失语者的苦涩。

读者来函: 从《幸福绿皮书》读《在世界与我之间》——如何定义文明

钢琴家遭受无尽歧视后,临近崩溃边缘。他对著司机竭斯底里地说:“他们请我来演奏,只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品味,实现文明,而非真的能接受并喜爱我。”

读者来函:《罗马》——“失语”的保姆与无法跨越阶级的理解

阿方索卡隆用女佣的视角去观察和讲述,挑战了知识分子历史叙事下的不自觉的虚伪和忽视;同时,他的锋利中又有着人和人之间真诚的感情,市井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可能。

郑政恒:走过贫弱之年,不妨再思考香港电影出路

香港电影的过去和未来都放在我们面前,我们看见闪光与褪色,看见跨界与新生,的确还有别的可能。

2018金像奖:“香港电影”未來什麼樣?你看见《十年》之后的暗流吗

今年金像奖毫无惊喜大闷局?你却看见那股前所未见的“暗流”吗?那可会是徐克口中的香港电影“新新浪潮”⋯⋯

不太“本土”的香港电影,还会得金像奖青睐吗?

也许香港电影从来都不本土,“本土”只是一个撩动集体情绪的召唤符号。

专访张艾嘉:战战兢兢的疯狂

她选择拍文艺片,选择自己面对票房压力,选择拒绝不好的剧本,选择站在关怀的角度,选择向前冲。

中港台猪年10大贺岁片:继续各賀各的歲,各賺各的錢吗?

中国资金、香港导演、三地演员共襄盛举的大片,频见于近年贺岁档,但受限政治因素及文化差异,三地往往各自过年,这一局面在猪年会有不同吗?

俄罗斯巡迴画派与日系漫画男孩──《地久天长》柏林观感

从崔健怒吼“一无所有”到王朔“痞子文学”的争议,乃至2000年韩寒冷嘲热讽式的博客,中国文化生活中的“叛逆”,到了“王源们”身上,还剩下些什么?

评彭浩翔《恭喜八婆》:搬运网络旧 gag 就等于了解现代都市人吗?

彭浩翔的笑话桥段串烧如今变成拼接网友创意的旧 gag 裁缝,是否一种自暴自弃?

读者来函:《流浪地球》随想——刘慈欣的电车难题

“正因为我表现出一种冷酷但又是冷静的理性。而这种理性是合理的。你选择的是人性,我选择的是生存,而读者认同了我的这种选择。他套用了康德的一句话,敬畏头顶的星空,但对心中的道德不以为然。”

《流浪地球》评分攻防战:“弥赛亚情结”与另类民主实践?

回顾整个事件,只能说网友在太多的问题上有强烈的表达诉求,而中国大陆的舆论和政治环境没有给他们表达的空间。最终,一部电影和一个网站承载了原本不应该由他们承载的任务。

香港有价值:为什么他们禁播电影金像奖?

极权禁止某样东西,往往反向说明其必有价值。那么,香港电影金像奖或香港,犹存的价值可能是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