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导演先生的完美假期》:天堂何处?就在巴勒斯坦

60岁的导演十年出新作,以无比澄澈的眼光重历人间,其包藏的机心千帆过尽,一切原该化作入眼云烟的老神在在

《导演先生的完美假期》(It Must Be Heaven)剧照。

《导演先生的完美假期》(It Must Be Heaven)剧照。图:网上图片

特约撰稿人 詹正德 发自台北

刊登于 2020-03-11

#坎城#巴勒斯坦#电影

从作者论出发,每一部电影,不论片中呈现多少角色的不同观点或视角,背后都离不开导演意图,所以影响一部片最关键的往往是导演观点及视野。

来自以色列北部城市拿撒勒的巴勒斯坦导演伊利亚‧苏莱曼(Elia Suleiman)2019年以新片《导演先生的完美假期》(It Must Be Heaven)获得坎城影展评审团“特别表扬”(Special Mention)及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FIPRESCI Prize);中文片名虽然相当贴合电影内容,但如此命名显然也具有某种意图:召唤观众联想起法国导演贾克‧大地(Jacques Tati)1953年的经典喜剧片《于洛先生的假期》(Monsieur Hulot\"s Holiday)。

除了相差超过一甲子之外,两片的确有不少共同点:伊利亚‧苏莱曼与贾克‧大地都是自编自导自演,都以演员的肢体动作及情节、场景或道具的特殊设计来产生喜剧效果为主要手法,同时刻意减少对白、降低叙事的戏剧性,而他们最大的相同之处--也是为何会让人将他俩相提并论的原因--我认为是他们看待现实的眼光几乎同样古朴纯真。

但是既然影片可以上溯至贾克‧大地,不免也要向前追溯更早之前的影史经典喜剧演员(或作者),如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巴斯特‧基顿( Buster Keaton)、哈罗德‧劳埃德(Harold Lloyd)甚至马克斯‧林德(Max Linder),这些伟大的默片时代的喜剧巨匠,接续发展出一种以身体姿态动作表情为表演基础的滑稽喜剧传统;然而也是要追溯到这道影史喜剧系谱传统,才让人赫然发觉:其实伊利亚‧苏莱曼并不在这样的系谱之上。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