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玲與《熱辣滾燙》:賈玲如何成為中國女性主義的出口?風物

賈玲與《熱辣滾燙》:賈玲如何成為中國女性主義的出口?

當《熱辣滾燙》沒有攻擊性,如此溫和的時候,依然被男性挑剔。

「老男人」過時了,新女性贏了嗎?春節檔觀望2024中國電影

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愈加難見,中國2024年的新片如何從市場低谷衝上高地。

2023年中國電影現象:奇案電影成績斐然,是類型的勝利還是自欺欺人?

失序的市場、成熟的觀眾、陳舊的創作觀念與嚴苛的政治審查,奇案電影的複雜狀況,其本身已然也是一樁奇案。

【線上端小聚預告】相約金馬後:2023泛亞洲華語電影年末盤點

金馬六十,賽果將出,三地影評人有何不吐不快?「合拍片」身份不再中港專屬,2023華語電影地緣政治大解析。

電影《孤注一擲》:渲染東南亞詐騙犯罪,中國主旋律的新拐點

主動迎合政策的「命題作文」,肩負著政府的普法任務,《孤注一擲》票房大賣36億。

電影《封神一:朝歌風雲》:只有父子輪替,沒有系統反思

少有華語電影將「弒父」做得這麼凶猛直白,鮮血淋灕,但一切站得住腳嗎?

中國電影走出低谷今夏大豐收?當恐懼變成爆款票房密碼

「世界處處危機,生活在中國,你們就偷着樂吧」,而這樣的國民情緒卻給了中國電影新的爆款題材?

《長安三萬里》影評:這是一部大唐群星閃耀時?

囿於理想範式,也畏懼於嚴酷現實。它受制於傳統,又在其中找到精神力量。

專訪導演李睿珺:《隱入塵煙》為何被下架,至今沒人告訴我原因

《隱入塵煙》是李睿珺第六部長片作品,他還想再拍20部電影。

導演萬瑪才旦:他讓中國電影業停止獵奇化藏地與藏人

即使用溫和的方式去呈現,當代藏人精神境遇裏那些與外部社會的堅硬差異,仍然指向難以調和的衝突。

《宇宙探索編輯部》影評:理想主義者和科幻迷怒了,神經病們嗨了

現實實在太荒誕,這樣一部跑到深山裏發瘋的電影出現得很是及時。

導演/畫家邱炯炯專訪:我們的時代缺少解風情的眼光

從《大酒樓》到《姑奶奶》再到《椒麻堂會》,邱炯炯再現了日子,填充了人生。

2022年的中國電影人:觀眾已經不去電影院了,他們還要留在這個行業嗎?

自己拍攝的電影沒辦法上映後,「我接連寫了好幾個主旋律電影的劇本⋯⋯」

中國國慶再成主旋律大片專賣場?一爐主旋律的「鋼」是怎樣鍊出來的

「生命之火」四個字,象徵着鋼鐵是共和國的生命。在這熱烈、火紅的畫面中,工人們高喊着無主語的口號「萬歲」⋯⋯

《隱入塵煙》影評:凝視窮人的苦忍,但誰說我們有窮人?

一以貫之的對底層勞動者的同情與注目,是進入李睿珺電影世界的切口,也是產生爭議與值得辨析之處。

影業觀察:從虎年賀歲檔回看後疫情時代的中美電影市場

疫情對電影行業的影響仍未結束,2021年的中國影市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虧損,而美國影市則淘汰了許多成熟的中型製作。

《愛情神話》評論:精準把握情緒,卻什麼都不敢冒犯

2021年華語電影的「口碑神話」名副其實嗎?到底是不顧底層生活,還是延續海派文化?

《野馬分鬃》影評:巨嬰的呻吟

電影意圖捕捉大四學生畢業前的精神狀態,空有青春片慣常的圖謀,最終呈現的卻是另一番景象。

《長津湖》《我和我的父輩》:戲裡戲外的「爸爸」為何這麼多?

創作者本想以家喻國,卻只能拍出一個個「缺失父親」、缺乏主體的故事……但這似乎又是必然的?

被撤映的3部紀錄片講了什麼?FIRST青年電影展上的溫和與恐懼

三部被撤映的紀錄片其實都很温和,社會問題觀點並不激進,但依然被撤映,這其實是一種恐懼的表現,是對真實力量的畏懼?

《中國醫生》也拯救不了的2021電影暑期檔

在觀眾仍有選擇權的情況下,花真金白銀去影院觀影最首要的需求是娛樂和休閒,不是受教育感受意識形態。

《白蛇2:青蛇劫起》:傳奇故事的改編歷程是一部女性馴化史

白蛇傳題材沉寂數年後,於近年再次復甦。《白蛇·緣起》及以續集《白蛇2:青蛇劫起》改動了女性在傳統故事裏的反叛位置。

娛樂觀察:鄭爽引發「陰陽合同」爆雷,炸向何處?

「陰陽合同」是限薪令的備用方案,而演員的薪酬證明行業價值的標準早已回不去了。

為何中國國產奇幻片變成了票房毒藥?

從2019年春節檔《神探蒲松齡》票房墊底,到2021年影片整體萎靡,國產奇幻片再也無法制霸春節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