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原住民小史:公投失利背後,是哪些血淚債與憤慨?
許多幸存的原住民已經被同化,並且仍舊遭受種族歧視,經濟和政治地位都很低。
澳洲「原住民之聲」修憲公投,為何開始就注定失敗?
有原住民活動家悲觀認為,澳洲要再過兩個世代,才能真正直面自己的殖民主義根基,承認原住民,並與原住民對話。
喬瑟芬:以巴衝突中的台灣輿論場——帝國夾縫下的戰爭焦慮與代入感
台灣應該是全世界少數能同理巴勒斯坦處境的國家,但同樣身不由己的歷史,並未讓台灣人心生同理。這又是為什麼呢?
兩蔣日記跨海爭訟10年返台,國史館10月出版蔣介石日記|Whatsnew
無論蔣介石、蔣經國父子在歷史上的功過為何,對於兩岸近代史研究者而言,兩蔣日記都是珍貴的史料。
關東大地震一百年:一場天災留給當代的政治和族群問題
是影響近代日本乃至東亞最為深遠的一場天災。
蔣萬安的第一個二二八(下):「蔣市長」道歉後,蔣家如何與台灣和解共生?
比起「道歉」,作為「台北市長」的蔣萬安,接下來將如何回應轉型正義課題,或許才該是社會關注的重點。
蔣萬安的第一個二二八(上):和解、衝場、拒同台,這天如何被紀念?
釐清二二八真相,對王家人很重要;無法確認真正的忌日,無法替父親作忌,一直是母親最深的遺憾。
台灣促轉會走入歷史,轉型正義的「未竟之業」何去何從?
最大的威脅是故事被遺忘,就好像變成標本被放在某個地方。
影像 : 蔣介石像,站在轉型正義的台灣
蔣介石的銅像依舊遍佈台灣,於學校、廟宇、公園、廣場、軍營、大街小巷,昔日威權統治的遺跡,以不同姿態融入城市日常景觀。
審查紅線與威權剪刀:解嚴前台灣電影同樣經歷,但結果是⋯⋯
只要觀看的慾望湧動,影像創作需求仍在,滲透與抵抗就會存在。
沒有中華民國籍的大馬僑生,如何淪為坐黑牢的「匪諜」?
蔡勝添他們來台留學時,就是以僑生身份就學,他們當初不會想到,這身份最終成了將他們囚台的枷鎖。
追檔案、撤罪名、復名譽:促轉會成立一年,走了多少步?
「以台灣轉型正義的前階段來說,也許要推進到目標需要一百步,現在只能推進兩步,但這兩步都得用盡力氣、都有意義。就像小孩學走路,他非常奮力站起來、用力邁開腳,走兩步就跌倒,我們不會恥笑他說:『為什麼這麼不會走?』」
蕭伶伃:和解路上,「我們」的島 ——台灣促轉會成立週年思索
我們該如何拆解台灣「和解」艱難的一面?是否,「和解」仍在他方?
2019印尼大選:血腥往昔、寡頭體制,與撲朔迷離的伊斯蘭政治
兩極分化的選舉之後,我們問見證了血腥歷史的老記者:印尼人如何把上萬個島嶼想像為同一個國家?
專訪德國駐台代表談轉型正義:建構「紀念文化」,讓受害者聲音被聽見
檢視「克服過去」是否成功?歐博哲引南非真相委員會的精神所在認為,該檢視的關鍵問題是,社會是否真的變得和諧了?
讀這10本書,你會知道為何不能忘記二二八
你是真的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所謂正義,就是與遺忘進行一場鬥爭⋯⋯
德國宗教領袖,怎麼看「二二八」的傷痛和憤怒、懲罰和原諒?
不論是加害者或受害者,其實年輕一代都可負擔和解的工作。一邊表示歉意,另外一邊接受這樣的歉意——這才是完整的和解。
全台唯一「二二八海水浴場」,你不知道的澎湖故事
澎湖發生的紀淑事件險些演變為一場軍民對決,但在其父顧及大體及地方仕紳力勸下,澎湖成為當年少數有傷未亡之地。
在台灣,政治人物怎麼談論「二二八」?(下)——從馬英九到蔡英文
對紀念物的破壞可以作為顛覆主流論述,但是激情過後,我們要思考的是,轉型正義所追求的普世價值——人權、正義與和平。
追記「二二八」反抗軍:二七部隊
大稻埕的槍聲傳到大台中地區時,情勢已趨於惡劣,戒嚴令發,地方青年和大眾各自組成保安、民軍部隊,負起維安之責。
《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社會創傷與記憶戰場
沒有被好好釐清的「歷史記憶」只會成為負面的記憶與社會集體心靈的陰影,最後淪為不斷循環的以惡制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