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歷史是推動國家轉型正義的第一步,而面對的前提是先需認知二二八事件的來龍去脈,乃至這七十年來事件是如何被回憶、被論述。二二八事件是政治的、是社會的,也是個人的,以緝捕私菸為導火線,燃點起對當時國民政府治理的種種不滿,引發政府連串的暴力鎮壓,迄今,受害人及其家屬仍在等候一個道歉、一個公道。在七十年後的今天,針對二二八事件的研究與評論專書眾多,還望能通過這張書單,重新拾起這根私菸,以書為媒介,正視這段錯節盤根的社會回憶,思索台灣能走的路向。
「對於這些事情,你是真的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台灣遊戲《返校》
一、收集記憶︰白色恐怖從未走遠
1、《天猶未光:二二八事件的真相、紀念與究責》陳儀深
《天猶未光:二二八事件的真相、紀念與究責》
出版時間:2017年2月
出版社:前衛
作者:陳儀深
長年深耕於二二八事件研究與評論的陳儀深教授,親身參與及見證有關二二八研究、討論的發展過程,今把近十數年的研究成果集結成這本《天猶未光:二二八事件的真相、紀念與究責》,期許以還原歷史真相來找出責任歸屬,一為受害人追討責任,二為台灣真正的轉型正義未來踏出一步。
「為二二八控告中國國民黨」是書中一個重要主張,也是作者一直在進行的未竟之事。二二八事件的責任歸屬與追究過程亦收錄在本書的「轉型正義」及附錄部分,在紀念悼念之外,確切而實質地通過法律途徑,迫使政府與現今國民黨正面回應歷史責任問題,也只有正視歷史,才能讓社會正義得以彰顯。
2、《名單之外:你也是受害者之一?》鄭南榕基金會
《名單之外:你也是受害者之一?》
出版時間:2017年2月
出版社:逗點文創結社
作者:鄭南榕基金會
在各地的二二八事件中被害人名字不勝枚舉,在推動「二二八和平日運動」三十年後、二二八事件七十年後的今天,仍然無法盡數羅列。這段二二八事件的歷史與記憶,是公共的也可以是個人的。因除了官方統計公布的受害者以外,回首一步步走來的社會,或直接或間接,或輕或重,都有不少人曾因二二八事件而蒙受迫害。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二二八名單」,《名單之外》找來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們各自陳列他們心中的名單,各自述說,拼合出一張時代受難圖。走過戒嚴時代的台灣,始有和平紀念建碑或遺址慢慢出現在公眾生活空間與論述之中,但尚有更多處在幽暗角落,還沒發現的真相與沒有得到療癒的傷痛,需要通過如《天猶未光》的責任追究,讓那些受害者名單內外的人,在轉型正義的過程中得到屬於他們的公道。
3、《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
出版日期:2015年10月
出版社:衛城出版
作者: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理事長黃長玲教授曾說,轉型正義的其中一項訴求是:「對過去政治迫害的真相和歷史,必須完整地加以呈現。」完整呈現真相為的是要讓正義彰顯於社會︰處置加害者(一般是當時的統治者)、恢復受害者與還原歷史真相。
轉型正義是不少新興民主國家的課題,處理不當將會引發社會不同社群的衝突,造成動盪不安的局面。面對二二八事件與長達四十年的白色恐怖年代,這都是台灣近代史上兩次為社會人民帶來重大傷害的政治事件,受害者眾多、牽連亦甚廣,當權者實是無法裝作視而不見。這套一共三卷的重磅調查報告出自民間組織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從2007年成立始一直推動法制、人權、歷史、政治與文化等各層面的轉型正義工作,明確地透過爬梳歷史,點出威權時代的錯失與對受害者造成何種傷害,並積極以各種的途徑敦促執政者承擔其責。
4、《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林易澄、林傳凱、胡淑雯、楊美紅、羅毓嘉
《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
出版時間:2022年6月
出版社:春山出版
作者:林易澄、林傳凱、胡淑雯、楊美紅、羅毓嘉
以2011年檔案管理局歸還的白色恐怖受難者遺書及文件為藍本,本書邀來五位作家——林易澄、林傳凱、胡淑雯、楊美紅及羅毓嘉以文學敘事手法,在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的協助下訪問受害者家屬,寫成訪談報導,一同追溯9名(郭慶、黃溫恭、劉耀廷、曾錦堂、鄭金河、陳良、詹天增、謝東榮、江炳興)受害者的人生故事,寫成一本以情感先行的歷史教育讀本。
歷史有太多的空白沒法以文件、檔案來填補,但幸好人還能通過憶述及文字把一段段故事保留下來,稍稍地為本屬於國族歷史事件的點連上線。跳脫坊間常見的個人生命史傳記式紀錄,《無法送達的遺書》叫人明白轉型正義不只是為着國家社會公義,也是一種體會受害者家屬內心心處的真情切意與柔軟溫柔。
二、多向指南︰歷史真相的再接近
5、《解讀二二八》李筱峰
《解讀二二八》
出版時間:1998年1月
出版社:玉山社
作者:李筱峰
歷史學者李筱峰教授一直致力於推行台灣主體史觀,其著作《解讀二二八》可謂了解二二八事件的絕佳入門書。作者帶着對描畫歷史事件整個輪廓的堅持,藉由書中多片歷史照片和檔案資料,搭配文字敘述來呈現二二八事件的社會背景及發生始末經過,也對事件如何影響台灣有深刻的分析評論。
對比其他二二八事件的專書,《解讀二二八》雖看似輕巧小書,但其立論分從政治、社會、文化與經濟等不同面向去切入當時國民政府與台灣人民之間的衝突,條理有致地刻劃當時的社會,為了解二二八事件奠下基礎認知。在有一定的了解後,George H.Kerr 葛超智的《被出賣的台灣》與 Ramon H. Myers 馬若孟的《悲劇性的開端︰台灣二二八事變》,會在基本概念之上,增補更詳盡的細節與資料,帶讀者更深入地理解當時情況。
6、《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陳翠蓮
《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
出版時間:1995年2月
出版社:時報文化
作者:陳翠蓮
相較李筱峰教授以台灣社會局面來理解二二八事件的發生緣由,陳翠蓮教授則以國民黨內部的派系鬥爭與權謀為核心主軸,正如書名所言,為理解二二八的成因提供不一樣的角度。
國民黨抵台後內部不同派系對台灣抱持不一的野心與想像,當中三大派系分為︰由軍統、政學系(陳儀所處的的治閩班底)和孔宋系統組成的「統治集團」;CC派(以「二陳」陳果夫、陳立夫為首)和三民主義青年團結合台灣本省知識分子的派系;自成一派的地主士紳階層。以三大集團的權鬥背景為之「民間社會」,也因內部鬥爭而讓二二八事的動亂擴大,未有及時以合適的方法來撫順民意。
7、《1947台灣二二八革命》王秋森、陳婉真、李賢群、李堅(第三版)
《1947台灣二二八革命》(第三版)
出版時間:2017年1月
出版社:陳婉真
作者:王秋森、陳婉真、李賢群、李堅
《1947台灣二二八革命》初版出版於1984年的洛杉機,其時針對二二八事件的詮釋四起,海外台灣人對事件的關注,驅使他們自發蒐集事件的資料及為親歷人事進行訪談。「二二八」前後的相關報章與政府來往公文,除記錄發生背景與過程外,更是點出當時台灣各地的狀況與相關人物的生命歷程。
書內嚴厲地批判其時國民黨政府對台灣人的瞞騙與殺戮,並主張二二八事件是台灣人獨立自主的起點,確立台灣民族的發展方向。在本年出版的第三版修訂許多〈人物〉部分,補充近年相關受害者與其家屬的情況,也新增〈國際〉部分,分析二戰後的國民黨是如何得力於國際情勢而獲得台灣的主權。
三、更新認知︰七十年後再看二二八
8、《激越與死滅:二二八世代民主路》黃惠君
《激越與死滅:二二八世代民主路》
出版時間:2017年2月
出版社:遠足文化
作者: 黃惠君
曾於1996年參與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研究計畫、從事二二八紀念館策展人超過十年、自稱「台灣傷痕歷史研究者」的黃惠君,認為過去二二八事件的論述陷於僵化,坊間普遍關注受害人的回憶敘述,或是中間許多細節被簡略,而情感、感知的部分卻鮮少被提及。
故《激越與死滅:二二八世代民主路》強調台灣人在二戰後的情感認同變化,以及他們面對社會因語言、治理文化脈絡和國際形勢的鉅變,他們為何感到被屈辱?為何從社會文化精英變成文盲或半文盲?這些激烈的變遷便是黃惠君希望能被呈現,補充過去多從政治、經濟角度為主導的理解方法,不只從受害者當事人或其家屬為出發點,更是以社會整體的集體回憶與社會情緒訴求為全書結構基調,寫出一部以二二八事件為題的眾生圖相。
9、《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陳翠蓮
《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
出版時間:2017年2月
出版社:衛城
作者:陳翠蓮
與黃惠君的出發點類似,陳翠蓮教授的新書《重構二二八》也是希望從傳統討論二二八的敘述與分析走出新方向。她指回顧三波討論熱潮,主要學術研究成果能分為台灣人受害論、文化衝突論與派系鬥爭論,且都傾向視二二八事件為獨特且單一的歷史事件。
隨着新史料不斷被編輯整理,作者意感需有進一步的研究與新論述,把二戰後台灣所處的國際環境情勢(美國二戰後強力介入亞洲事務),以及追溯當年國民黨所帶來的中國管治模式,把這兩大方向更系統化地補充陳述,形塑戰後台灣政治史的新討論架構。
10、《走過:尋訪二二八》2015二二八共生音樂節工作小組
《走過:尋訪二二八》
出版時間:2015年2月
出版社:前衛
作者:2015二二八共生音樂節工作小組
共生音樂節是由一群關心歷史的台灣年輕人所舉辦,也是全台灣規模最大的二二八紀念活動。務求以音樂表演、導賞展覽和真人圖書館等活動形式,持續吸引在地青年重新關懷與認識二二八事件。2015年共生音樂節以「青年再起」為主題,既強調二二八事件中作為行動主體的角色,也是帶着對現今世代青年的期望,傳承前人的精神。這本手冊乃是配合音樂節、大學巡迴影展、二二八史實靜態展、受難家屬及學者口述分享與地景小旅行等活動,結合閱讀、踏查、訪談與省思,既動也靜地規劃認識二二八途徑。
共生音樂節來到2017年已是第五屆舉辦,今年他們希望以眾籌形式集資推出Mook(雜誌書),包括封面故事〈尋訪檔案之路〉、特別報導〈1947血染二二八〉和三大專題〈帝國凝視下的1920年代〉、〈1980年代平反行動〉和〈走向未來〉,通過網路使二二八的訊息流佈得更廣更遠。
期待也有能以國際法的角度,來比較下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戰勝國與戰敗國的權利與賠償,與宣判後臺灣各族群的權利變化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