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哈馬斯戰爭評論國際台灣深度

喬瑟芬:以巴衝突中的台灣輿論場——帝國夾縫下的戰爭焦慮與代入感

台灣應該是全世界少數能同理巴勒斯坦處境的國家,但同樣身不由己的歷史,並未讓台灣人心生同理。這又是為什麼呢?

2023年10月30日,以色列襲擊加薩走廊南部拉法一所房屋,一名巴勒斯坦傷者被眾人抬出。攝:Stringer/Reuters/達志影像

2023年10月30日,以色列襲擊加薩走廊南部拉法一所房屋,一名巴勒斯坦傷者被眾人抬出。攝:Stringer/Reuters/達志影像

喬瑟芬

刊登於 2023-10-31

#哈瑪斯#以巴衝突#公共輿論#民粹主義#轉型正義#中國因素

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瑪斯(Hamas)於10月7日,對以色列南部展開突襲行動,當日即造成約1400人死亡,同時還綁架了逾200名各國人質。以色列隨即對加薩走廊進行全面封鎖,開始大規模空襲行動,且多次造成國際人道組織、救援組織和記者的傷亡,原本第一時間即表達「全力支持以色列自衛權」的西方國家,都不得不「出言相勸」。三週以來,以色列的反擊已造成加薩地區高達8300人死亡,同時也將加薩超過200萬人口圍困在斷水斷電、難以取得糧食和藥品的人道危機之中,隨著以色列在黎巴嫩與敘利亞邊境開了新戰線,戰事可能進一步擴大,造成更大的人道災難。

在哈瑪斯的突襲震驚世界後,中文世界的輿論也像西方社會一樣,分裂為兩大陣營,一方堅定的支持以色列捍衛家園和國家主權的決心,一方則細數歷史、同情巴勒斯坦人的失語和遭遇。所不同的是,多數中文網友「站隊」的原因,並非是深思熟慮後的國家利益,也不單純是對弱勢者的人道關懷,而是延著對美國和中國的態度來畫分,「反美」或「抗中」,幾乎也成了「挺巴勒斯坦」和「挺以色列」的根本原因。

中共「選邊」巴勒斯坦,是在反美的「大義」之下,並非真的同理巴勒斯坦人的遭遇,更不會將自身代入巴勒斯坦的歷史與處境──那些只是控訴國際社會與美帝「殘忍又虛偽、眼中只有利益」的證明。

與之相對的,是簡中圈的「反賊們」那種無論如何不能與中共站在一起的情緒。長年以來,美國的華人群體或因本身文化養成而既有的保守主義傾向,或是為了反共(反左)而與共和黨右翼更為靠近。這類以抗中為主軸來解讀中國政治和國際局勢的論述,也因為華人川粉與台派川粉在社群上互通聲息等效應,大量輸入台灣,台灣網民在這次事件中的反應,特別在不願意與中國統一、已經有了穩定台灣認同的群體身上,也能見到上述軸線分野的作用。

但在這些因素以外,台灣的社群討論中,還多了一層不會在西方世界看到、也極少出現在簡中圈的獨特氛圍,就是在其中放入了對自身形象的投射。更準確的說,在這些選邊站的貼文、按讚與分享中,看到了台灣人「希望自己是誰、成為誰」的集體投射。

在「建國」路上,台灣與巴勒斯坦其實更加同病相憐:從中日戰爭中被割讓、被殖民,繼而長出主體意識,卻又因為發生在中國的國共內戰,以及以美國為首的陣營對戰後國際秩序安排的需求,始終無法追求真正的獨立,甚至在過去30年間,因西方各國在經貿上對中國依賴的增加,履履成為國際孤兒,在 SARS 期間更是嘗盡冷暖,曾經也是地緣政治中無聲的配角,任何不願照著劇本演出、爭取自主的行為,都被視為是「麻煩製造者」。

相較於巴勒斯坦在拒絕了聯合國大會於1947年通過的181號決議(與以色列分治)後,踏上一條流血抗爭的漫漫長路,台灣卻遇上不同的歷史轉折,順利走出威權政治,成為亞洲國家中民主指數的前段班。然而即使在各方面指標均邁入已開發國家之列,台灣的國際處境卻仍窘迫,與巴勒斯坦同樣承受著國際社會的漠視,始終無法發出自己的聲音,連過去國際媒體在報導台灣時,也都會如前情提要的加上「北京(中國)認定台灣為叛離的一省」(Beijing regards Taiwan as a renegade province of China)。

照理說,台灣應該是全世界少數能同理巴勒斯坦處境的國家,但同樣身不由己的歷史,並未讓台灣人心生同理。這又是為什麼呢?

2023年10月21日,一名志工在台灣台北清真寺為巴勒斯坦人舉辦的慈善義賣活動中售賣明信片。攝:Ann Wang/Reuters/達志影像
2023年10月21日,一名志工在台灣台北清真寺為巴勒斯坦人舉辦的慈善義賣活動中售賣明信片。攝:Ann Wang/Reuters/達志影像

遠因與近因的交錯

獨派社群不乏有基督教背景、支持錫安主義的信徒或牧師,或是曾將以色列人的歷史嫁接於台灣,如已故的李登輝前總統曾自比為「帶領台灣走出中國陰影的摩西」。

台灣作為「帝國的邊陲」,數百年來輾轉於不同殖民政權,始終沒有機會好好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正因為難以有清晰的自我認同,對沒有直接利益相關的他者,往往也缺乏興趣,對他者的認識、甚至與他者的關係,都是透過帝國的視角而來。

自冷戰始,台灣被畫入「美國隊」、成為第一島鏈的重要戰略地,台灣人就一直透過美國的眼光在看世界,難免承繼了美國主流視角下「艱忍復國的以色列」vs. 「阿拉伯恐怖份子」這種正邪對立的框架,而巴勒斯坦人的歷史與苦難,是不被看見的。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