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ival》:時間一到,我們就會經歷悲傷風物

《Arrival》:時間一到,我們就會經歷悲傷

當你知道何年何月何日是你人生中最悲傷一天,你還如何去安身立命?未來已經存在,只是還沒有到我們的份去經歷……

中國電影青年圖鑑:在這工業中快樂與迷茫

如何確保創作自由?是否應該努力進入主流?身為獨立電影人難以定論的得失與悲喜

墨西哥裔看《Coco》:透過傷口呼吸,讓其他族群看見自己

看了很多篇關於《Coco》的評論後,仍不免感到遺憾:創作者用心為觀眾打開一個文化世界,但論者卻視而不見,以評論任何一部華人電影、歐洲電影、荷里活電影的視角與方法論套在這部電影上頭……

專訪黃英雄:拍出《台北物語》的導演都在想什麼?

《台北物語》放映的38天,無疑對許多台灣觀眾是一場魔幻體驗,觀眾覺得電影「爛出新高度」卻又陶醉於電影的荒謬感,票房意外創新高。面對「爛片封神」的評語,導演黃英雄自己怎麼想?

廟、市場、警備車,楊雅喆的台北三處

他從小在廟裏,看盡裸體和「地獄的故事」;在市場內穿梭,觀察台北城裏的「籠民」生活與貧富差距;高中時代,參與台灣解嚴後警民激烈衝突的社會運動,卻在20年後被抓上警備車......。

專訪《一念無明》黃進:怎樣才對這世界有好一點的想像

每個年代都需要新事物,去衝擊舊的,學習舊的⋯⋯

2017年,什麼才是奧斯卡獎心目中的「最佳外語片」?

中港台三地能正式入圍奧斯卡外語片的电影屈指可數,是價值觀還是電影工業的差異?

英雄救貓咪,電影才好賣?你愛上過這些經典貓主角嗎?

養貓的快感在電影裏怎樣呈現?貓在電影之中的療癒作用會對電影本身有怎樣的影響?貓竟然從符號慢慢變成了角色。

《嫲煩家族3》影評:山田洋次如何反潮流重建家庭秩序?

反潮流地高歌家庭價值,並非一成不變遵循守舊的家庭倫理,山田洋次用三部電影詮釋問題家庭如何重新出發

《銀翼殺手2049》影評:記憶對「人」的意義是什麼?

人類的記憶錯誤百出,在這個未來世界卻成為了決定地位高下的標準。

紀錄片國際影展談:獨立紀錄片存在「中國敘事法」?

現場觀眾提問,為什麼這部電影和我以前看到的中國故事那麼不一樣?

利爪鈍了──《黑豹》背後的美國大國意識

瓦干達到底是非洲中心主義的一個意象,是美國漫畫意識反抗的一次更新,還是「美國」大國意識的一種投射?

《大佛普拉斯》影評:貧窮「低端」到一定程度,神佛也將你拒之門外

好的創作者在這一則中南部台灣故事看到了世間的苦。

2018年的電影佳作:虛構也可以很真實

遇上一部好電影靠的是運氣嗎?以下片單是我們的善意提醒,請別擔心,好電影就快來了。

陳果專訪:不用刻意解讀,就當《三夫》是有社會意識的 AV

被訪者要麼會大說特說政治見解,更多是避而不談,陳果有時是前者,有時是後者。

專訪雷光夏:特別不好的電影音樂才會讓人察覺

《范保德》音樂上不需要具備太多「主題」,樂念應該緊緊附着在一兩個主題上。 下行的音階,跟男主角的命運有關係,即將墜落,即將死亡,卻又能轉而再生。

詹正德評《燃燒烈愛》:世界深不可測的謎題從何而來?

韓國城鄉落差來於二戰後地緣政治演變,同代成長的青年人縱有貧富差距,但內心都充滿對現實的憤怒、荒蕪、憎恨與迷惘,命運糾纏無解,終將化為團團烈火⋯⋯

張藝謀《影》:竭力營銷中國美學,「國師電影」淪為一場奇觀

在中國社交媒體上,張藝謀被戲稱為國師。《影》與當下時代的互文,倒使其不失為一部典型的「國師電影」。

《東京夜空最深藍》石井裕也:活在這個世代,我很不安

石井裕也成長在日本經濟破滅的年代,他帶著頹廢,想要拍一些為存在而努力的人,想用電影分享愛。

超低價電影票或將消失,禁票補是中國影市新轉機?

中國電影製片方為了降低電影票價,曾斥鉅資補償給電影發行,近期紛紛擾擾的傳言卻說,一部電影花一億元票補的日子過去了。

廖偉棠評《大世界》:為了成為彼此的兇手

導演劉健固執地花了六年時間完成這部動畫電影,正好從鄉鎮反射出魔幻的現實中國。

《樹大招風》三導演專訪:找回1997年的香港,找回1997年的香港人

該如何再現1997年的香港呢?不僅要找到相似的景觀,還要找回當時香港人的心態。

《大佛普拉斯》導演黃信堯專訪:我的作品真是關於「底層生活」嗎?

政治運動和電影似乎都無法改變社會,黃信堯的信念戳破了某種對電影的假想,講述被熟視無睹的荒誕人生。

《廣告牌殺人事件》:所有自詡正義者都難把正義維持到底

在這個正義形式的面前,人們是看不到其背後的;在廣告牌前,人就劃分成兩邊,需要靠向一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