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過去的9月份,中國電影業内人士熱議的話題不是范冰冰、也不是賈樟柯,而是有關部門發佈關於取消票補的新政策。
新政的核心是這幾點:停止一切線上票補,包括第三方平台和影院自有平台;第三方售票手續費不高於2元(本文內價格皆指人民幣),院線和影投公司不得參與分配;線上售票商對影院的結算週期從今年10月1日開始變成8日內結算,明年十一起要求即時結算;網絡售票平台數據需要同步上傳至專資辦。據消息透露,這一新政將在今年10月1日起實施,這意味著中國這幾年流行的9.9元,19.9元超低票價將從此消失,電影票補時代即將結束。
何為票補?票補就是電影票補貼,它是指製片方拿錢補償給發行渠道,降低電影票的價格,增加觀影人數,製片方會將票補分發給綫上售票平臺,讓他們低價銷售電影票,以其取得票房和觀影人次上漲。而參與票補的平台,最低可以讓一張電影票價格降至9.3元。
新政消息無疑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人認為這個新政主要針對的是貓眼。貓眼最近謀劃上市,這個時候新政出台很難不令人有所聯想,尤其是今年五一檔貓眼發行的《後來的我們》出現大量退票事件震驚業界,事件至今仍未水落石出。
新政一出,有人叫好有人憂,有人認為終於有機會讓中國影市回歸到正常,但也有人擔憂中國觀眾已被低票價寵慣,沒了票補會直接影響觀影人次。片商發行商、院線和影院、以至第三方平台,到底誰的衝擊最大。在筆者看來,每一方所處的角色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而看待新政的影響還得先從票補的短暫歷史說起。
票補時代的起源
中國的線上購買電影票佔比絕對在全世界首屈一指,瘋狂票補更是全球僅此一家。打開一個第三方購票平台APP,你可以在上面完成選影片,選不同院線的戲院,在線選座和支付只需不到1分鐘,然後你可以等到開場前5分鐘才慢慢來到影院,在現場取票機取票進場。雖然香港也有類似這類選影片和查影院排期的APP,但當你要在線上提前選坐購票,畫面會跳轉至戲院網頁或者戲院APP才能購買。
時間回到4年前,2014年的國慶檔期,寧浩的《心花路放》的發行方第一次出現了互聯網電影公司——貓眼電影。它通過提前半個月預售,並在預售階段瘋狂補貼電影票搶占了影院排片,當年在貓眼上買《心花路放》票價最低僅需9.3元。貓眼當年為影片宣發推廣和票補就達到了1億元以上。2014年國慶檔《心花路放》首周票房就破6億,最終總票房11.7億,位列當年中國影史第三。
《心花路放》的線上宣發票補操作可以說打開了瘋狂砸錢投放票補的潘多拉魔盒,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之後參與票補的有片商、發行商,也有來自貓眼這類第三方平台,隨後網絡售票格局一片混戰,格瓦拉、貓眼、淘票票、百度糯米、賣座網、蜘蛛網等等,就像當年美團、百度、餓了嗎對外賣市場的搶占。最終經過多次整合和淘汰,只有貓眼和背靠阿里的淘票票形成兩大巨頭,但淘票票的份額也僅佔約35%,貓眼的市場份額達到60%。
這4年裡,中國票補的投入可以用驚人來形容。2015年是票補最瘋狂的一年,全年各方投入的票補達40億,2016年,光是春節檔各票補總額就達到10億(註:資料來源)。直到今年春節,官方終於出台政策限制票補,禁止出現9.9票價,票補最低票價不能低於19.9元。
票補的出現確實讓觀眾受益,某程度上它帶動了觀影人次,把人們看電影的習慣拉回到影院裡。中國近幾年票房幾乎每年都以百分之三四十的速度增長,這個繁榮背後票補可謂功不可沒。然而這種繁榮嚴格講多少有點自欺欺人。首先是票房的統計,以往不會把平台的服務費計入票房,現在服務費也計入票房,其次,這個繁榮是由平台商用真金白銀換來的,人們是因為票價低所以才進影院,並非說明中國的電影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達到繁榮。
會員制被騎劫打垮
平台的瘋狂砸錢行為在許多電影行內人看來是在擾亂市場秩序,是在「做爛市」。一些院商同行甚至認為,像貓眼這種票務平台根本不是一個做電影的公司,它的行為一直在傷害整個行業和市場。
對影院商來說,這種票補行為讓他們在做市場判斷的時候變得小心翼翼,生怕預判排片率失誤而影響收入,尤其像春節檔和國慶檔這些大檔期。因為你不太確定這部片的熱度是真實的,還是僅僅得益於瘋狂票補只會在預售階段賣得好。在前票補時代,在票價都相對平穩的情況下,影院可以根據影片的類型屬性,陣容主創,新聞熱點來預估一部新片的排映空間,預售的真實性也較高。有了票補,預售階段票房衝得高,這種票房高無疑存在著影片熱度的假象。
其次票補也讓影院的排片被平台騎劫,影院的排片變得被動。因為大量票補投入會被搶占了場次空間,有時候一些影片的補貼是有要求的,比如影院開預售要達到某個百分比佔比,才可以享受到這種補貼,影院的排片權變相地拱手讓出。
再有就是第三方平台的票補衝擊了影院的會員制度。最初,影院雖然接入第三方平台,但為了自有會員制度,保證會員權益,第三方的票價都不會低於用影院會員卡來購票,這是影院出於保護自己會員系統和利益。但平台瘋狂砸錢票補,票價低至9.9、19.9,這些票價是任何影院會員卡都買不到的,漸漸地,影院的會員制就這樣被票補打垮。雖然後來有些影院自有系統也有會員購票19.9,但這也是片方投放給影院的費用合作結果,而且這些費用都不會太高,補貼數量有限。
一旦票補真的取消,或許會對影院的人流有一定影響,也沒有了服務費這一部份利潤,但是也給影院更多的機遇。影院的排片不用再被騎劫,影院也可以重新深耕自己的會員體系,開發自己的購票APP。來自片商的發行費用不一定都投在自有系統的票補上,影院可以為影片營造文化氛圍,營銷活動也可以更靈活。
票補大戰令小片和小公司更難生存
相比之下,片商的所面對的壓力就要大得多。自從有了票補,許多片商在宣發上的投入變得非常單一,因為與其花那麼多精力想怎樣做陣地宣傳,還未必能見成效,倒不如直接把錢投在兩大平台做票補。所以不少發行公司這一兩年都做了洗牌,他們紛紛調整了發行業務和策略,一部片進入發行期,只要把票補投給兩大第三方平台,排片自然就會有,發行部門清理冗員,只留若干對接人負責與院線和影院公司談合作。
票補也讓很多小公司更難生存,特別是對於一些偏小眾的藝術電影,這些片本來宣發預算就不會高,更別說投放票補,於是這些片只能一日遊,甚至連場次都沒有。筆者經常遇到一些獨立電影和藝術電影片方,他們都會對你說:「我們這種小片沒那麼預算投放票補,但我們片子的質量是不錯的,希望上映首日能給一點點空間支持。」馮小剛曾經對這種票補大戰抨擊:「一個電影宣傳費加上票補一個多億,超過電影本身了,這個惡性循環,年輕導演、年輕影視公司的小片怎麼生存,它沒票補進不了電影院。」
一味低票價可以拯救爛片嗎?
取消票補消息一出,有微博網民調侃,這一新政若真的實行,環球、迪士尼將成最大贏家。因為荷里活片廠從來不會在中國投放票補,有人說,這只是因為環球和迪士尼是僅有的兩家甲方片商,他們的影片不怕影院不排。加上這兩家公司出品的電影往往口碑不差,他們會憑口碑在放映上走長線,他們從來不會為首日的排片佔比煩惱。像迪士尼的《COCO》在上映首日僅有12%的排片,但憑極高的口碑在上映之後排片和上座都逐漸上升,最後票房破10億。
中國的片商中,博納、華誼等少數幾家比較傳統的電影公司會較為歡迎票補取消。以博納為例,他們依然保持在地面有足夠的發行人員,在影片發行期跑片。他們的發行費用都十分重視投放在影院的廣告陣地位。博納雖然也會投一投票補,但補貼力度不會太大,而且補貼信息也出得較晚,其他同日的影片已經早早投入票補開預售。所以博納經常在上映首日都不被看好,但憑藉影片過硬的製作和上映後的口碑發酵,會逐漸逆襲。今年春節的《紅海行動》,上映首日在排片上都沒優勢,片太長,產出低,但藉著過硬的製作品質,第二天出現逆襲之勢,最終成為春節檔票房冠軍。
片商應該用電影的品質和口碑來吸引觀眾進場,而不是一味的低票價。在有票補的時候,觀眾對看了一部爛片可能會很包容,畢竟才十幾元,但沒了票補,如果要花幾十元看一部爛片,觀眾就不願意了。上游的創作製作保證品質,下游的宣發策略有目的性,如何對準影片受眾精準分析來開展營銷活動,這些都是取消票補後片商應該重新考慮的問題。
至於平台方,沒了線上的票補對他們的打擊無疑最大。雖然這一兩年已經不像2015年那樣幾十億的票補數字,但他們仍然在為搶占更多市場份額,資金的投入從來沒有停止過。沒有了線上票補,平台方一定會另想策略,比如也許未來會投入更多購票優惠券、代金券,總之平台方不會讓購票的方式又重回線下。
取消票補新政暫時未見官方的正式文件出台,今年國慶檔的四大影片《李茶的姑媽》、《無雙》、《影》和《胖子行動隊》依然有票補活動。只是可以感受到大家投的票補都很謹慎,貓眼發行的《李茶的姑媽》不像以往在長假前幾天瘋狂投入票補,而是到9月30日上映首日就活動結束,其餘三片在長假期間仍有票補投放,以致於9月30日上映首日的預售,《李茶的姑媽》毫無懸念排在首位,但第二天10月1日,即長假第一天預售,因爲票補的消失,讓《無雙》和《影》反超《李茶的姑媽》。然而長假首日僅僅過了半天,《李茶的姑媽》又忽然宣佈19.9元票補活動,這一措施果然立竿見影,《無雙》在長假首日只坐了半天首位就被「姑媽」反超,最終「姑媽」守住了長假首日榜首。
只是貓眼這一突如其來的票補並沒有令「姑媽」穩坐長假首位,口碑差,豆瓣評分僅有5.1,相比《無雙》,上映之後口碑一路向好,從豆瓣開分7.9到現在8.1,2日開始《無雙》重奪榜首,隨著口碑發散,《無雙》已經穩坐第一,假期已過半,可以預計《無雙》將鎖定今年國慶檔票房冠軍。
從「姑媽」的票補從有到無,再到有所導致的票房變化,你可以看見目前中國觀衆仍然十分依賴低票價。但《無雙》的逆襲也再次告訴我們,除了票補,影片的質素才是真正撬動觀衆買票的關鍵。如果接下來真的有官方文件宣布取消票補,對那些指望靠低票價騙觀衆進場的片商,你們且「騙」且珍惜吧。
noodle,電影 blogger,曾供職傳媒、影展、院綫院商。
票补实际上是通过改变票房分成来达到干涉影院电影票定价权的问题。这本身没有什么错,但是问题在于将以往不同影院多元化的排片决定,变成集中在少数几个平台的决策。使得各个影院的排片趋同,也使得独立电影更少有空间播放。这涉及的是不当使用销售渠道的垄断利益。
禁止票补并非禁止低票价,如果低票价存在盈利空间,在平台不再干涉排片的情况下,自然会有影院采取低票价策略来获得这些顾客。而好的影院也可以采用差异化的高价高服务质量来取胜。对于艺术娱乐这种需要差异化的领域,消除了垄断自然是更有利于多元化局面的产生。至于这个政策是否能完满的达到目标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謝謝。
……是「心花“路”放」不是「心花“怒”放」,请至少把名字写对好吗?
从来没买过这么便宜的电影票,我踩的雷微乎其微,希望这次新政能逼出靠谱的国产电影。
我很反對用紅頭文件限這限那的做法,但政府不插手,那些人洗錢砸錢真的很明目張膽。結合范冰冰事件一看,電影圈是洗白資金的樂園,取消票補,就是限制資金漂白的手段之一
那麼說票補應該值得保留吧。票補作為價格競爭的手段,雖然某程度上令願意砸錢的爛片登上排行榜;但就如文章所說,票補制度不但令市民大眾有更大看電影的意願,更令內地的龍頭企業撥出一定程度的票補,降低了國產佳片的票價。
即使撇除了競爭導致價格下跌這個好處,取消補票也對內地電影市場帶來不明朗因素:內地城市大部分人均GDP大概是香港的一半到三分二,如果電影票拉高至香港比早場的價格還要高,這註定是要把看電影定位在中產階級或者以上的活動。
無可否認,票補令電影的製作市場化和商業化,部分製片人也不齒這些電影的出品;唯不可否認的是票補保證了電影業連同戲院的客源,令優質片,小眾片如文章所述,仍有可能在夾縫中透過口碑殺出重圍。這比起整個電影業因為市場收窄而萎靡為佳。
一大淌混水中摸魚和塘水滾塘魚相比,情願兩害取其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