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張藝謀導演的新片《影》,水墨煙雲,茫茫不盡的山水畫卷,視覺意象上,不可謂不美。
故事發生在三國時代。影子是一個奴隸,從小被都督的叔叔帶回來訓練,他存在的意義就是有一天可以作為替身冒充都督,以保他的安全。一次重傷後,老殘的都督只能躲在陰暗的石室裏籌謀,影子成為了假都督。夫人與都督曾經是天作之合的愛侶,心意相通,琴箏合奏。在都督退居暗室,而影子陪伴其左右的一年裏,夫人愛上了影子。
在電影裏,無處不在的太極圖案、黑白影像的對比,喻示影子與都督是陰陽共生的存在。
我想到的卻是另一部電影。二十年前的《變種異煞》(Gattaca, 1997),兩部電影都在講假冒身份的故事。在《變種異煞》的高科技世界裏,人類依靠基因檢測分出階層,男主角先天基因不良,有心臟病風險,只能歸為下民,做最普通的體力活。而他的同胞弟弟因為基因優秀,備受父母寵愛。男主角的夢想是當宇航員,他知道以他的基因無法如願,遂鋌而走險,買了一個假身份,混入航天局。他購買的是一個基因優秀者的身份,此人因意外致殘,只能拱手將身份轉讓。整個故事,就是在講他如何面對一次次的身份危機,度過險關,衝破重重桎梏飛上太空。
故事講到這裡就結束了,他可能會死在太空裏,也可能回到地球被揭穿而後入獄。但是他坐在飛船裏升空的那一幕,光影閃爍,表情有目空一切的堅毅,使觀影者心似鋼弦緊繃,我感受到的是一種人類靈魂的高貴。愛、平等與自由,使人無法漠視他的假扮過程,始終為他祈禱,為他繃緊心弦。
故事本身的張力
從戲劇的角度,懸念,是故事能夠吊住觀眾的一根弦。遺憾的是,看《影》,我的感受始終很平淡,對影子冒充都督能否功成身退、會不會突然被揭穿,沒有好奇,沒有緊張。究其原因,故事本身張力不足,情感邏輯不通暢,是其一;對中國美學元素的堆砌,近乎濫用,使形式奪人而內涵扁平,是其二。在社交媒體上,張藝謀被戲稱為國師。這部電影雖然缺點過於明顯,然而這些缺點與當下時代的互文,倒使其不失為一部典型的「國師電影」——元素化、奇觀化了的中國故事。
我對這個故事本身的興趣,來自於角色的身份差距。影子作為奴隸,在黑暗中毫無尊嚴地長大,卻要假扮一個貴族的日常,並且真的愛上他的女主人。這裡面有很多可挖掘的人性,比如他們三人情感糾纏的關鍵:既然影子每天都在模仿都督,且逼真到無人可以辨別,那麼他與都督的不同之處在哪裡?「我之為我,而非他人」的獨立性,體現在哪裡?可以想象的,被踐踏的奴隸閃爍出主人所沒有的心靈之美,是女主人的愛情能夠真正發生的原因。電影裏,影子喊出了「我到底是誰」,那麼他是對自己的身份有困惑,還是在長期的模仿裏對自己的人格產生困惑?實際上,觀影者無法回答。整個故事裏,屬於影子自己的部分實在太少,不足以構成一個獨立的人。他的大部分行為都是被動的,是一個執行命令的機器。
故事的不足,有時可以通過高超的表演來補上。可惜鄧超和孫儷的表演都缺乏層次。尤其是鄧超,他需要演出一種「我在扮演主人,我很像,但我不是他」的微妙感,需要在扮演都督時的器宇軒昂和回到奴隸身份的卑微感之間切換。他沒有呈現出這種複雜,也就沒法把這個小人物立起來。有一場戲,影子即將去決戰敵國將軍,都督夫婦在密室裏為他送行。三人親密無間地圍坐在一起喝酒,從身體語言、表情上,看不出主僕的身份之差。這種含糊貫穿了故事始終。
因為人物不立,夫人與影子的愛情就無法扣人心弦。她為什麼要愛上影子?是出於孤枕的身心寂寞,抑或是聖母般的悲憫?她有沒有意識到自己愛上的是與丈夫不同的人?電影迴避了這些探索,使她的移情別戀顯得意義虛無,過程也難以令人信服。相比之下,《變種異煞》的愛情戲份,要生動且深刻得多。同在優秀基因之列的姑娘愛上了男主角,一開始是被他的光環吸引,後來經歷懷疑與破滅、知曉他真正身份後,跨越階層的愛情才如火如荼地展開,從破到立,觀眾亦同感愛情的甜與苦。而在影子與夫人之間,這段愛情跨越了什麼,經歷了什麼變化,始終是模糊的。
鄧超是個勤奮的演員,為了演出兩人的區別,他苦心減肥,所以劇中都督的形象,是個乾癟癲狂的老頭。然而區分人物之不同的,又豈是在形非。
張藝謀的符號美學
從《英雄》的紅黃綠白,到《滿城盡帶黃金甲》的菊花滿屏,《金陵十三釵》的美艷多彩,張藝謀在不遺餘力地創造他電影中的色彩世界,實現他的美學理想。而他創造的方式,則仍如奧運會開幕式般依賴一種聲勢浩大的敘事——無節制的堆砌鋪陳。《影》的影像,是張藝謀表象上的創新,風格由絢爛轉入黑白,轉為寫意。不過仔細看,這裡的黑白並不是剔除色彩後的「黑白電影」,而是黑白本身作為色彩,被濃墨重彩地塗抹在每一個場景中,成為了表達故事「陰陽—晝夜—真假—敵我—生死」等一系列衝突概念的重要元素。黑白不再是空色之後的樸素,而是另一套刻意凸顯的「色」,既要傳達出故事的對立主題,又能配合片中終日煙雨的中國水墨畫意境。
在電影裏,我們看到黑白元素和太極圖、古琴、水墨畫、書法這些古老的中國元素夾雜在一起,被最大限度地濫用。沛國朝堂之上,從國君到大臣,衣服上都渲染水墨;朝堂上掛滿寫有書法的布幔,滿屏飄逸;朝堂大門外是比例完美的山水畫卷,活像景觀別墅的房地產廣告。這些精心營造的美,是以中國風為名的視覺奇觀,是今天的資本拿來隨處拼貼的情懷賣點,是外國人對中國的觀光印象,廉價而不知所云,卻唯獨和故事本身毫無關聯。這種美出現在奧運會開幕式、現代舞表演或者舞台劇……這些需要借美學符號來表情達意的藝術形式上,自有其價值,在這部講故事的電影裏,只能是弄巧成拙。
這種表層符號的奇觀化,還體現在太極圖的無處不在。開頭夫人卜卦用的石盤是太極、暗室裏的練武場是太極、與將軍決鬥時的竹船是更大的太極……練武時人分別站在太極的兩點,動作起伏都頗有舞蹈的姿態。夫人對都督說悟出以柔克剛的陰陽之法,要以「女人的身形」入步法,來克陽剛(繼而打敗了敵國大將)。這是張藝謀式的、對精微概念的粗笨理解和表達。何謂「女人的身形」,表現出來則是如扭秧歌般的轉腰扭胯,浮誇的柔,對抗虛無的剛。
有一場戲,是都督通過孔洞偷窺到夫人與影子的交歡,內心憤怒扭曲。而夫人得知後,入暗室與他正面相對。這應該是一場情感上非常重要的轉折。恩愛的夫君終於知道了自己與奴隸的苟且,愛,恐懼,愧疚,羞恥……都足以讓她無法承受。然而這段戲反而成為奇觀化敘事的樣板,夫人波瀾不驚地表示此時此刻我最想與你彈琴,於是兩人分坐在太極圖兩個中心,好像在發射衝擊波般瘋狂地彈撥樂器,用這種大寫意的方式完成了過度。
在一張太極圖上,中國人彈琴、跳舞、打鬥,雨水淋灕,白衣飄動。抽離出電影來看,每一個場景都可謂美。放到電影裏,則大而無當。張藝謀的苦心,像一個竭力要把中國美學推出去的營銷者,在每一幕場景裏扯嗓吆喝,「看啊,這就是古老中國的美」。他竟不覺這種美早失去了靈魂,在借國家之力浩蕩鋪陳的「人陣」裏,國師練成了七心丹,失去了講好故事的真誠。
權謀奇觀
在電影的最後,你殺我,我殺你,一輪殺殺殺後影子勝出了,他戰勝了主人,也被主人的身份吞噬,他真的成了都督(甚至可能成王)。我看着這一幕,感到熟悉而乏味。在今天,電視電影上能看到的中國宮廷故事裏,奔向自由的希望是最渺茫的,暗無天日的宮鬥、勝者為王的權謀快感則是人心所向。國師又豈能免俗,影子最終還是走進了更深的陰影裏,消滅了自我。這種結局又似乎不是在表達悲劇意味,而是一種權謀奇觀,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殘酷趣味。馮小剛的《夜宴》裏,最後插向王后的那把刀,也是這個意思。封閉系統裏沒有逃脫者,是權謀題材的本地定律。
能夠向世界輸出價值的故事,則必然蘊含着人性深處最高貴的那一部分,是對超越限制、得大自在的嚮往。無論是美國電影超級英雄式的神話、日本電影小人物的平凡可貴、韓國電影毀滅善美而激發的痛苦義憤,共通點是,承認希望之可貴,留下種子。而中國電影在《霸王別姬》後的種種慨嘆,無非是因為,夜色深沉。
(李南心,出生於上海,心理咨詢師。以寫作和攝影作為內在探索、外部觀察的方式。)
这是一篇极端具备作者个人立场与个人审美的影评。
其中多处观点和论调,我个人不敢苟同。
一部影片的观感,自然是一千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是,对于电影技术、视听语言等一部作品的技术甚至艺术层面的极度傲慢与不专业、又或是自作聪明的非客观立场的表达,我只希望,每个观众,都不要太自以为是的“情绪化”了。
我就看了几分钟,就看开始弹古琴古筝那种装腔作势的样子就关了,感觉深度不够摆摆样子糊弄外国人,庆幸没有去电影院看。
傲慢的影评。且不说电影不是只有剧情,即使在剧情的角度来讲也不时可见作者的偏见
感觉到了满满的偏见,按照作者的要求没有讲好故事的电影了,就连你支持的霸王别姬故事又讲的如何,你指望2个小时的时间,讲述多少东西
国师总爱鼓捣大场面大奇观,但几乎每次都搞得很拧巴,唯独这次似乎还不赖,符号美学发挥淋漓尽致也挺美的,我很享受整体水墨风格带来的清冷意境。它只是一部武侠片,也不能指望能有多高的立意。另外让我想到那部戛纳金棕榈的《绝美之城》,同样也没啥内容,但美则美矣。
张艺谋是谁的影子,他又为谁拍电影?
张艺谋讲,现在观众习惯用'故事'来评价电影,而忽略了电影的本质是'戏剧'。
過度符號化是整個華人社會的問題。
這是一個社會長期處於指標和效用倒置狀態的體現。
為了GDP的增長而投資項目,而不是投資項目產生的效益的成果體現在gdp上。
影視業為了收視率而請流量明星,而不是因為請了合適演員而創造收視率。
本末倒置,表裡反向,是普遍思維結構出問題。
電影不是為了表現美而存在的東西。其目的一直就是為了表達意志而敘述故事。
美是為了表現而非遮蓋,當然也是為了商業化。只是電影中的一個要素而非主角。
假設為了表現一種特定形式的藝術之美(水墨)而剝奪了作為故事核心(人性,人心,人情)的表現方式。
起碼是本末倒置是逃不掉了。
純粹的黑白或許能加強演員面部線條的特徵,對於觀眾的情感識別或許有幫。但是表情是人情緒交流的重要通道,其構成除了面部肌肉顯現的走向外氣色也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而純黑白而且還是水墨式明顯就是這兩者(明確線條與氣色)的天敵。
從古道今,就沒有水墨畫能刻畫人的豐富的情感表現。以至於中國歷代皇帝基本公用一張臉。
所以說張藝謀把水墨元素用得完全不當。單一飽和的顏色在環境畫面上確實會有張力,大銀幕也確實能在視覺上有震撼力。
但這不是什麼戰爭片,而是敘事電影。這麼用色其實就是個剛剛學完“人的眼睛視覺神經通路上整合了三組對比色:紅綠(英雄)黃藍(菊花台,我承認有點牽強)黑白(影)。”的感覺。
特別是黑白,那是淘寶文藝小清新使用最多的搭配。
所以說,如果一個在系統電影行業出身的人都知道的基礎色彩知識被不加增酌的使用,確實稱得上是濫用了。
不過提起另一個大導演的圓形畫面電影那完全就是垃圾。這圓形畫面讓我想起007的過場動畫。至於這是媒體所謂的創新還是真令人看得難受真的不用多說。
總體而言,現代電影是具有多維結構的。每個維度要素的運用都是要和其他維度達成平衡才會有更好的表現。
而現代的中國電影大師們打算將這個多維結構從新打成一維。基本是要充當二向箔的角色。
本来是一个可以称为好故事的框架,没有叙述好,有点可惜。演员也撑不起来,一味追求单帧画面的美感,就像看PPT一样苍白。
沒有靈魂的中國,沒有靈魂的大師。
十二项提名金马奖,真的如作者所说那么不堪么?
总觉得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张导冰雪聪明,深知在这儿混上去(不是“下去”)的秘诀,拍的片子其实是给领导看的。土包子们不管你艺术造指(不是诣),看到宏大的中国美就很心水,可是不形于色。一听张导外不被国际影圈待见、内遭遇草根恶评,非常生气,可是还是不形于色,接着下达了最高指示:“张艺谋这样的爱国艺术家一定要支持。”
滥用?未必。但廉价,绝不认同。
从大家开始叫他做 国师 那一刻开始,他的表达欲早已干枯。但可惜的是,我们始终对他要求更多。
写的好,原来心理咨询师也可是是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