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的台灣與今日香港:小野老師與香港電影(新)新浪潮風物

三十年前的台灣與今日香港:小野老師與香港電影(新)新浪潮

由台灣的新浪潮記憶講起,今天香港的創作環境是否能夠(或已)推進另一波電影浪潮?

《壞教育》:當名校陷入「教育」場所的權力角力

當「校譽」面臨毀損,那些看穿「教育」內部權力機制的人,為何大多還是選擇沉默……

《導演先生的完美假期》:天堂何處?就在巴勒斯坦

60歲的導演十年出新作,以無比澄澈的眼光重歷人間,其包藏的機心千帆過盡,一切原該化作入眼雲煙的老神在在

訪問《金都》導演黃綺琳:人說我的主角性格很討厭,但那是生活

「我喜歡電影,無論裏面多麼殘酷,它都是美好的。」

專訪金燕玲:每次受傷,她都會回到香港的銀幕上

「所以不是我挑別人,而是這個機會來到我身上的時候,我有沒有把握到。」

《饑餓鬥室》影評:不是人性之惡,而是制度反思

近年來西班牙電影越來越受到中文世界的關注,話題之作《饑餓鬥室》再度引起東西方觀眾的不同討論。

在日本當女導演有多難:男性主導的映畫世界金字塔

女導演很麻煩?對比國內數位以嚴厲暴躁聞名的男性導演,女導演卻成為多愁善感、無領導能力的刻板印象。

戲院停業之後,我在家溫習了去年的法國電影和凱撒獎

不能去到電影院朝聖,家中安坐也可以與錯過的好片再相遇。因為凱撒獎風波,我仔細看了看這些入圍影片。

《狂飆一夢》導演廖建華:革命可以告別嗎?尋找歷史縫隙裏不被記得的人

「大敘事底下那些不被記得的人們,如同歷史縫隙裏的孤魂野鬼,他們的日常、悲歡喜樂,成為我最在乎的事。」

獲凱撒獎引女星離席抗議:大導波蘭斯基有資格喊「我控訴!」嗎?

波蘭斯基更好的做法是在現實中提出對他指控的有效辯護證據,而不是假公濟私,甚至過猶不及地為自己製造潔癖式的代言形象。

威尼斯酷兒獅獎得主程力專訪:被保守地養大,所以想冒險

為了拍《荷西的十九歲》,程力在舉目無親的危地馬拉一住就是兩年,他寧願堅持自己是一個 outsider。

昔日締造電影歷史,今日編輯集體辭職:《電影手冊》不能接受的是什麼

其實資金介入與「指導」基本從《電影手冊》創辦伊始便存在,所以今次事件,股東干涉也許不是核心問題?

柏林影展日記:另一部 DAU. degeneratsia,曾經給過好評的觀眾也憤然離開了

五星與一星的評分對壘下,捍衛的是關於影像的極致藝術和人的道德准則。

首任總監曾是納粹高官?柏林影展如何於歷史瓦礫中迅速止血

「過去的歷史是無法超克的,因為過去無法被改變。但是,閉眼不看過去,只會造成對當下顯著的盲目」

柏林影展日記:引爆口碑的 DAU,是偉大藝術還是失常的監獄實驗?

毫無準備之下,我在柏林看了一場頗具爭議的電影,有人說它偉大,有人中途退場。

馬來西亞導演廖克發:用台灣的自由去做最好的事

在倡導自由和多元的台灣,所謂的「台灣人」是什麼樣子?是單一的,還是多元的樣子?

情人節片單:刁鑽閃亮的愛情影劇十年選

如果你厭倦四平八穩的浪漫故事,今天請看看我們為你選出2010-2019十年來難忘的獨特影像作品。

若放不下對婚姻的貧瘠認知,談論《婚姻故事》就是浪費

這部失意於獎項的電影並非要講婚姻和感情的弔詭,粗暴的感同身受便錯過了作品的精彩之處。

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揭曉前評析:應該入圍的女性電影人去哪了?

學院曾為奧斯卡多元化銳意改革,多方吸納會員,然而呈現的結果依舊如此單一,那些原本可能入圍的電影人她們去哪兒了?

病毒,恐懼與控制:關於傳染病的十三部延伸觀影片單

提及疫情,除了漫天及時與延遲的消息之外,這十三部影劇多多少少講出了人的無力。

金馬、金雞隔岸賽果:平行時空各自安好,華語電影的未來將要如此嗎?

不可抗力帶來的傷,被包覆在實至名歸的陽光裡,但所有愛電影的人,都知道整件事讓人多痛苦多無能為力。

那些和《小婦人》一樣被掐住咽喉的女性電影

在保守浪潮中的多元化/性平文藝作品,多數給人一種謹小慎微的感覺,看似開放的語境最後還是變成束縛?

專訪導演深田晃司:我沒有刻意要拍女性電影

深知電影可以變成意識形態的工具,深田晃司期望自己在創作劇本時能夠退後一步,更冷靜地處理故事和情感。

陳志漢談紀錄片《一念》:拔管不拔?台灣健保制度造成的「過度醫療」

生死從來無法斷言,並不止醫療有沒有效,他在意的不是被拍者行為對錯,而是紀錄片作為探索方式,會帶我們去往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