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回顧完2017年端的電影時刻,心情隨作息平復,大概是時候要為新的一年做準備和計畫。我們相信電影是最快撫平你焦躁心情的良藥,或者是了解世界的最直接方法。我們精心準備了一份電影片目,儘管這些電影都是虛構的劇情片,可是導演們都以最最身在其中的同理心仔細講述故事,虛構不等於虛假,它可能是更曲折和殘酷的真實,在2018年,不妨留意這些電影吧。它們會讓你快樂,也會讓你憂慮。更關鍵是,它們在國外的口碑沒有虛假成份,我們在這也加上一份情真意切的好評。
L’amant d’un Jour
導演:Philippe Garrel
一部動人的黑白法國電影。黑白並不是重點,女兒剛剛走出一段關係,而父親則正在享受一段年齡懸殊的戀愛。導演從家庭內部突圍,讓至親的兩性來闡述性別問題,重新思考女性在戀愛中的位置。究竟女性要站在哪裡,才可以和男性一起言論愛情呢?它用了一個大家常見的悖論,你的父親愛上你的同齡人,這樣的關係,是讓討論變得更侷促,還是更平等?它試圖要講,性別問題與世代問題並不能一概而論,其中的複雜程度,往往被浪漫化的眼光壓制得無比平板。
Lean On Pete
導演:Andrew Haigh
Andrew Haigh 至今只有四部院線電影,卻部部好評。《45 Years》與《Weekend》似乎還弦猶在耳,新片《Lean On Pete》又在威尼斯影展大獲好評。電影運用馬與少年這兩個經典元素,重新挖掘少年成長的內心故事,Andrew Haigh 極度擅長描繪人與人之間的微妙聯繫,美國已經沒有夢了。一人一馬如何招架荒涼的世界呢?
You Were Never Really Here
導演:Lynne Ramsay
同樣也是 Lynne Ramsay 的第四部長片。它像很多中成本商業片一樣,重點描寫一個暴力中心的男性。可 Ramsay 的電影又怎麼會和其他商業電影一樣呢。這部電影詳細又風格化地勾勒出男主角的黑暗面,細筆纖纖下,暴力與施暴的動機,將人的面目從猶疑變猙獰,血與快感夾雜,還要多虧 Joaquin Phoenix 影帝級演出,把劇本的創作線條也凸顯了出來。
The Death of Stalin
導演:Armando Iannucci
三大政治劇集《Veep》《The Thick of It》和《In The Loop》班底製作了這部講前蘇聯故事,用英文對白的電影。熟知前三部作品的觀眾,自然可以想到幕後那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態度。用英語對白完成一部俄羅斯歷史題材的電影,這本身就是一種諷刺。而始料未及的笑話和對白,也讓人好奇這部戲究竟會有多搞笑。
Isle of Dogs
導演:Wes Anderson
Wes Anderson還愛着定格動畫,Fantastic Mr. Fox 帶來的快樂分分鐘再來一次。《Isle of Dogs》不會丟棄 Anderson 別具一格的比喻手法,解構口吻與雕琢到分毫不差的鏡頭。在他的所有電影裏面,大人就好像是長不大的孩子,孩子和動物則都是成熟的大人。這樣的位置互換讓故事中的暴力和血腥都只剩象徵意義,殘忍的真實面貌反而變得更凝練,更透徹。每一個好的童話故事,都總是把真話直接講出來。
Phantom Thread
導演:Paul Thomas Anderson
如無意外是 Daniel Day lewis 息影之作。不過導演 Paul Thomas Anderson 更不會讓人失望。20年前他第一部長片即入圍康城影展,其後每一部作品都獲得評論界盛讚。10年前與 Daniel Day lewis 的合作也順利為其再次奪得奧斯卡影帝。Paul Thomas Anderson 的電影離不開人的慾望和自我價值投射,所以在沉靜中癲狂,也在癲狂中殘忍。表面上卻不動聲色,那是一種進退有據的韻律,無法不投入。
Foxtrot
導演:Samuel Maoz
許多電影會以士兵的死亡為種子,進入戰爭和倫理的世界,探討衝突和失去。《Foxtrot》讓你驚訝的不是開頭,而是後續。以色列導演 Samuel Maoz 早年主力製作紀錄片,不惑之年後才開始投入經歷創作劇情片。前作《Lebanon》與《Foxtrot》皆獲得全球一片好評。士兵的死亡為家庭帶來變化,情字當頭,當然避不過。導演選擇用精緻的畫面與場景,近乎魔幻的悲喜交集來將情字作更人性化更深入地剖析,為已經公式化的題材帶來了新的吸引力。
Jusqu'à la garde
導演:Xavier Legrand
講監護權與家庭教育,倫理的電影同樣不新鮮,是什麼讓導演 Xavier Legrand 拿下了威尼斯影展導演銀獅獎?類似題材的電影往往一開始就打開天窗,先把問題和困局鋪在面前,向觀眾展示主角將怎樣去解決,抑或麻煩如何越來越大。Xavier Legrand 的陳述方式如同那一張電影海報。兒童在這裏是當之無愧的主角,不過他更像是一個謎,是《蝴蝶夢》裏面早已去世卻處處不在的元配夫人。引用小孩的作文,造就了虛實不定的線索,要想知道電影的主題,先要跟着導演的思路,判斷命題是否成立。兩代關係固然是創作人取之不竭的靈感源泉,但之後仔細走入這個迷宮,你才知道出口到底有什麼。
All the Money in the World
導演:Ridley Scott
Scott 只拍商業電影,卻獲得了作者導演的光環,讚美與地位。他的辛勤勞作,他的視野清晰,他的敘事明白,他的思考也絕不流於膚淺,這些條件缺一不可。儘管《異形:聖約》口碑與票房皆不如人意,Scott 很快就將另一部新作呈現到觀眾面前。《All the Money in the World》改編自一起豪門綁票案,Scott 心思活絡,因為你很難摸清他想要討論什麼。《The Counsellor》中途的急轉直下還讓人記憶猶新,新作究竟是《天國與地獄》的變奏,還是又一次對資本怒不可遏的唾罵?選擇冷酷,還是憤怒,似乎是我們唯一可辨認的軌跡,不看不知道。
好期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