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前路坎坷?烏克蘭夏季反攻的失望與希望
本文試圖對目前烏克蘭戰場的軍事局勢做一簡要的總結和分析,並探討這一局面背後可能的經驗教訓和未來的局勢發展。

泰前總理他信流亡15年後歸國被捕,麾下政黨與保守派成功組閣|Whatsnew
新的泰國政府是他信家族和保守派妥協的產物。

「走線」之後:他們在美國分包裹﹑送外賣﹑當家務工,從零開始
「路上再苦,至少一家人是在一起的。現在反而感覺看不到頭。」

塔利班「建政」兩週年:人權倒退,局勢惡化,國際承認幾無可能|Whatsnew
塔利班「建政」兩年後,國內的人權狀況不斷惡化,也無能處理其境內的恐怖主義勢力。但期待塔利班做出改變困難重重,幾乎不可能。

廣島核爆「在外被爆者」: 被遺忘的殖民地出身者,權利救濟的漫漫長路
美軍在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的那兩天,也有為數眾多的殖民地出身者在此生活,後來成為「被爆者」,多數來自朝鮮半島與台灣兩地。

【「走線」重磅現場】為了潤,他們在拉美長征四千公里
「富人並沒有國界,只有窮人才會用愛國情懷來掩蓋自己的一無所有。」

意大利總理梅洛尼的轉身:當民粹領導人想變得務實,她應該做些什麼?
與拜登成為朋友,退出一帶一路?

倫敦塗鴉牆女權二創者自述:牆每天都被謀殺,也每天都會生長
中文世界從不缺乏這類素材,有太多沒有被書寫的。

從盧旺達到阿森松島,把難民送去哪裏,成為英國政壇核心議題? |Whatsnew
自脫歐以來,執政無力又深陷內鬥的保守黨無力拯救經濟。相較之下,難民無疑是一個極佳的工具。

馬來西亞六州今日州選:「綠潮」洶湧,社交平台助推保守?|Whatsnew
TikTok正在成為打造首投一代「保守、馬來、穆斯林」認同的重要選戰機器?

伊朗計劃立法加強頭巾令,抗爭運動成果面臨考驗|Whatsnew
不戴頭巾出門本身,其實仍是堅決的抵抗姿態,伊朗抗爭運動的成果正面臨考驗。

核爆蕈狀雲下誕生的人們,與守護他們的廣島記者
原爆小頭症,指的是胎兒還在媽媽肚子裡時照射到高強度輻射,導致頭部骨骼無法發育完全,出生後頭圍明顯比一般嬰兒要小的小頭症。

沙特峰會討論烏戰問題,據稱中烏兩國均在姿態上有所鬆動|Whatsnew
歐美媒體報導稱,北京方面代表在會議上表現積極,相較之前更願意交流。

涿州之災:「保衛北京」?極端氣候下誰影響災難的流向?
未來面對日益無常的極端氣候天氣,政府要如何救災才是負責任的?

白臉、黃臉和更黃的臉:誰有資格書寫華裔故事?
她佔據了英文世界裏屬於亞裔的的位置,但浪費了引發一場重要公共討論的機會,將它換成了在《紐約時報》暢銷榜上呆得更久的機會。

北韓厚待俄國防長,冷落中國代表團|Whatsnew
中國始終咬定半島無核化立場,是難以接受自己可能被拖入另一場沒有任何主動權的戰爭,但北韓已不準備再在核問題上遮遮掩掩。

「河狸」頻襲莫斯科,俄烏無人機戰爭進入新階段|Whatsnew
烏克蘭的新無人機正模仿伊朗無人機的特點和戰術。但這樣一來戰爭也可能進一步升級。

還好有泰國——高壓年代裏,屬於大陸年輕人的另一種「潤」法
如此多的人湧向這裏,也許正是因為,相比被宣傳被教育的,個體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75年後的正義,廣島核爆不為人知的黑雨受害者
端傳媒作者在今年走訪廣島,訪談多組非典型的核武受害者團體,這是70多年來人們對抗歧視、追求權利救濟與公平正義的生命故事。

尼日爾兵變危機升級:恐增強ISIS和俄國「瓦格納」影響力|Whatsnew
在當地,法國被塑造為了應該被驅逐的舊勢力,「瓦格納」則試圖建立正面形象。

緬甸軍政府為何部分赦免昂山素姬?試圖博取支持度過難關|Whatsnew
緬甸軍政府試圖採取措施,向其盟友展示其「正逐步恢復秩序,並致力於和談」。

The 1975大馬演唱會LGBTQ爭議,是勇敢或不負責任?|Whatsnew
本地社運人士批評其行為沒有考慮馬來西亞本地LGBTQ群體的切實處境,也有網民認為最終最應被批評、責罵的是政府和權力。

倫敦試圖降低空氣污染,卻引發民衆不滿和陰謀論遊行|Whatsnew
氣候政策確實有贏家和輸家,問題是我們如何讓人們參與進來?

推特小藍鳥時代終結,馬斯克夢想中的「X」更像微信|Whatsnew
面臨Threads夾擊的馬斯克,選擇單槍匹馬抹掉在文化詞典中佔據逾15年的Twitter小藍鳥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