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俄烏戰爭一周年|一紙動員令,讓他們決心離開俄羅斯
「離開之後,有時我仍會做噩夢,夢裡我又回到了俄軍服役。 但這次戰爭真的發生,人們死在那裡。」

林子立:雙英出訪的美中代理人之爭,與馬克龍的「第三極」強權夢
台灣當然可以疑美,應該跟美國溝通台灣觀點的價值與利益,而非將自身的命運,交給一個政體、價值、信仰完全不同的威權國家。

賴怡忠:台灣的「東向戰略」,橫跨太平洋東西岸的美中台外交戰火
有志於在未來領導台灣者,會有必要提出東向戰略以對太平洋投注更多關注,更不能將其只當成是個一望無際的大海。

馬克龍訪華:一場「互打楔子」的中法歐美博弈
一位在國內改革議程中不甘放低身段的總統,在北京卻表現得身段異常柔軟。

Tiktok的國會「審判」,及其美國困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比起聽證會本身,其實Tiktok後續的命運,或許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話題。

特朗普被起訴:他會否成為首名被刑事定罪的美國總統?|Whatsnew
這是美國有史以來,第一次有美國前總統遭到犯罪起訴。

在南非,停電如何成為「國家災難」|數洞
在南非這樣的國家,電力供應面對的問題是雙重的。

習近平出訪莫斯科,北京對俄烏戰爭局勢會有多大影響力?
「聽中國人的話」,本質上並不存在於俄羅斯政治精英的詞彙列表裏。

法國退休金改革為何是死局?馬克龍犯了什麼錯?
法國所有工會更罕見地聯合舉行大罷工,部份示威者更反其道而行,要求法國降低退休金年齡至60歲。

政變帶來了轉機,新思想和新結構正在革命中生成——專訪緬甸民主活動家順雷伊
「緬族人開始理解羅興亞人曾經的處境,正是那個屠殺羅興亞的系統,現在把槍對準了我們,對準了緬族。」

俄羅斯與普京的共生關係,未來會以何種方式結束?
「只要有普京——俄羅斯就存在,沒有普京——就沒有俄羅斯。」

「我們不在中國」:人臉識別技術在英國遭遇強烈爭議
「在如今的英國,科技的發展速度已遠快於法律框架可承受的範圍。」

俄烏開戰一年間,俄人權團體如何利用眾籌抵抗對反戰聲音的打壓?
對於交不起罰款的反戰人士,流亡海外的人權團體,眾籌平台是他們的救命繩索。

歷史、願望與事實:俄烏戰爭會重演朝鮮戰爭的結局麼?
「徹底勝利」並不是「持久和平」在概念上的先決條件,這大概是朝鮮戰爭的提示。然而這是否適用於當下的烏克蘭仍需進一步分析。

「我不想成為戰地記者」 專訪烏克蘭攝影師 Maxim Dondyuk
「我有過多次命懸一線的經歷,很難說出當中哪次最危險。」

「精英」失聲,「暴徒」崛起,冷漠依舊:開戰一年,俄羅斯發生了哪些變化?
民眾因反戰而被判刑,更惡毒的人登上權力的舞台。

吳崑玉:俄烏戰爭一週年,有哪些戰略教訓?高科技武器為何無法終結戰事?
戰場上,時間卻與科技應用成果呈反比,甚至可說時間是高科技戰果的敵人。

牢獄之災、道德負疚、親友反目:被俄烏戰爭裹挾的白俄羅斯人
「戰爭沒有勝利日,勝利日只是人們一廂情願的憧憬。於烏克蘭是如此,於我們都是如此。」

影像:烏克蘭一週年
烽火下的血和淚。

俄烏戰爭一週年:數說兩軍傷亡情況,誰在援助烏克蘭,誰仍在支持俄羅斯?
疫情後,中國對俄羅斯經濟的貢獻更明顯。

首相與秘書官的「恐同」言論風波:日本何時才能通過反歧視的《同志法案》?
「秘書官室的大家都反對開放同婚,甚至連旁邊住著同志都有點反感,一旦日本承認同婚,一定會有很多人選擇離開日本。」

埃爾多安任內「基建膨脹」的土耳其,為何地震後「鬆餅坍塌」?
「地震是命運,但應對地震不是命運。」

【土耳其﹑敘利亞地震現場】救援遲滯﹑協調失當﹑阻止採訪:土耳其的災後亂局
我表明記者身份,展示護照和記者證,但土耳其警方依然指控我「為美國或其他國家進行間諜行為」。

前煤炭樞紐正努力成為英國首個「碳中和城市」:諾定咸如何實現公平轉型?
那些昔日緊密團結、設施齊全的諾丁漢郡煤礦村鎮,或可以被視為綠色生活的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