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芯片法案》解析:地缘政治焦虑与令人生疑的效果评论

美国《芯片法案》解析:地缘政治焦虑与令人生疑的效果

《芯片法案》对于美国来说,不一定利己,但绝对损人。其对美国半导体制造业的助益有限,但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杀伤力则比较确定。

杨路:中间地带与中间产品——中国经济的“未来”在东南亚?

这里涉及到一个判断:中国和东南亚的出口业,到底是竞争还是互补的关系?

“中国行动计划”的终结:那些恐惧的学者与被制造的焦虑

虽然表面上已中止,但“中国行动计划”在四年多的时间里造成了了巨大的寒蝉效应,美国高校当前正在开展广泛的安全“自查”。

2021年的中国科技企业:担心美国“资本主义制裁”,更怕中国“社会主义铁拳”

我有一个朋友,在美国管理着一个重仓中国互联网企业股票的小基金,年初就开始睡不着觉。

杨路:从东北人口外流看中国经济的“欧洲”化

东北人跑到北京跑到东南沿海,老老实实用脚投票,本质上也算是一种优化资源配置:体制不变,我变。

美国推出对华重磅法案,拜登能否跟上国会强硬的步伐?

在白宫克制的中国政策和凝聚两党共识的国会激进主张之间,到底隔着什么?

杨路:GDP指标,中国特色的经济“玄学”?

一场疫情下来,中国的全球经济地位反而加强。但这样的情况是否能够持续到2021年,乃至更远的将来呢?

杨路:面临经济危机的中国,是否还需要香港?

北京在香港国安立法上的强势政治干预,与同一时期在国内改革议题中释放出来的积极信号,其相互关系并不是矛盾,而是互相设限。

杨路:浙江县城的小企业故事——2020年中国出口贸易的喜与忧

在年初,正当不少人开始担忧中国出口企业在全球贸易寒冬之下是否会“崩溃”的时候,下半年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反转”。

中国“十四五”经济计划:消失的GDP指标、零和“双循环”、拉不动的消费

五年计划作为一项计划经济体制的遗留物,其指标本身的技术约束力已经非常有限,但这一政策工具仍有凝聚共识、传达信号的作用。

杨路:中国能否顺利执行贸易战第一阶段经贸协议?

中美新常态的最大特点就是质疑对方的动机,质疑以前的共识,质疑未来的方向。这好不容易达成的第一阶段协议,也将持续接受质疑的考验。

杨路:什么是中国经济“内循环”?能循环起来吗?

“内循环”是否意味着中国走向“闭关锁国”?它的最大“痛点”又是什么?

杨路:疫情阴影下的中美脱钩前景——有所缓和还是加速分离?

在疫情的放大镜下,我们看到的是一对奇怪的连体婴儿,各自要往不同的方向走。或转圜,或恶化,两个可能性截然相反,但理由同样充分。

杨路:中国老板,美国工厂,还有全球产业链

这间“中美工厂”更大的挑战可能还在后面

通胀中的六四:失败的改革如何引爆革命

后三十年改革的保守底色是怎么来的。

杨路:中国还是不是发展中国家?

标签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用这个标签做什么。

杨路:贸易战越来越危险,离结束却越来越远

不断升级的贸易战,无论是对中美两国,还是对世界经济,都在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威胁。

杨路:经济增速的迷思——贸易战,中美各自有多少底牌?

中国经济下滑,到底是不是贸易战引起的?美国经济景气,真的像特朗普说的那样,是贸易战“打”出来的吗?对于上述两个问题的判断,不仅仅影响谈判策略,更会导致不同的应对。

杨路:中美贸易谈判的已知、不可知、以及变数

中美在2019年5月的这一轮贸易对抗升级,对于此前不少对与谈判前景抱有某种乐观期待的人来说,算是一剂不错的清醒药。

杨路:斯里兰卡的债务问题,是不是中国造成的?

流行的说法是,中国在斯里兰卡的投资是“掠夺性贷款”,观察过当地中资的作者怎么理解这种现象?

杨路:“996”和中国特色的技术焦虑

中国式焦虑的根源,在于没有足够的信心回答两个问题。

杨路:欧洲的两难——维护市场竞争还是与中国举国竞赛?

欧盟面对中国的两难选择,正是当前国际经济体系的一个写照:经济玩法越来越“例外”的中国,即使本身没有颠覆国际经济体系的意愿,但正在迫使西方作出必要的回应。

杨路:任正非不支持自主创新,“什么都要自己做”的中国产业政策有何问题?

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一度风光无限的“中国制造2025”在中国的官方宣传中突然销声匿迹,中国的产业政策到底有什么问题?美国为什么那么反对中国的产业政策?

杨路:“伟大的责任来自伟大的力量”——中国的老二困境

随着中国实力的上升,在国际秩序中也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否则必然遭到“搭美国便车”的指责。然而,中国世界愿景的高度,首先基于国内的改革进度。当国内改革滞后,中国这个“老二”即便想承担更多的领导力,也将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