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终专题评论大陆深度

2021年的中国科技企业:担心美国“资本主义制裁”,更怕中国“社会主义铁拳”

我有一个朋友,在美国管理着一个重仓中国互联网企业股票的小基金,年初就开始睡不着觉。

2021年3月20日,中国深圳的腾讯控股有限公司总部。

2021年3月20日,中国深圳的腾讯控股有限公司总部。摄:Qilai Shen/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刊登于 2021-12-15

#2021年终专题#美丽新秩序#互联网监管#美国对华科技铁幕#杨路#评论

从海淀到亦庄

我有一个朋友,在美国管理着一个重仓中国互联网企业股票的小基金,年初就开始睡不着觉。挣扎到了年底,终于还是选择“忘记交易密码”出门去欧洲滑雪。但据说向下滑行时,比较容易想到股票,在度假村里还是会心痛。

对于中国科技企业,准确来说是中国互联网企业来说,2021都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年份。2020年末市值最大的五家中国科技公司,腾讯今年至今跌了19%,阿里巴巴跌46%,美团跌16%,拼多多跌63%,京东跌10%。如果你像许多券商分析师在今年年初,以及在任何年份都会预测的那样,“坚持看好科技板块”,并买入了一个全部由中国互联网公司股票组成的指数基金(比如这个),那么你2021年的投资收益大约是负40%。

“哎,你说滴滴为啥要跑到美国上市呢?”在北京,一个滴滴司机这样问我。我不确定是不是应该和他讨论资本市场、估值,以及在美国上市究竟意味着什么。从东边的国贸到南边的亦庄,有不短的车程可以让我组织思路。虽然我们最终并没有就资本市场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但我们都注意到了市容颇具郊区感的亦庄人气在快速上升——这里是各个半导体“大厂”在中国北方的基地。中国顶级的投资人大多在东三环的国贸商业区办公。而中国顶级的互联网企业的北京办公室往往都在西北的海淀区。在政策指挥棒下,嗅觉敏锐的投资人(我的那位朋友除外)在过去的一年里纷纷掉头,前赴后继从海淀改为奔向亦庄。

对于中国来说,在三十年前,科技的来源是全球化,手段是模仿,目的是吃饭;三十年后的来源是内循环,手段是“自主创新”,目的则是斗争。

有一家美国智库整理了今年遭受监管风暴的中国科技企业,总结了以下三大特征:大企业,以软件或者算法为核心的企业,以及平台型企业。这样的描述符合直觉。互联网公司及“软科技”正在遭到唾弃,其背后的资本打上了“作恶”的标签,基本上你能想到的一切坏事儿都是这些公司干的;新的宠儿则是以半导体为代表的,动辄在PPT上自称“国之重器”的“硬科技”公司。

中国科技企业首先在“软科技”领域找到突破,第一批崛起的科技企业全都是互联网公司,是禀赋和环境互相选择的结果。联想的“贸工技”路线在今天被认为是不思进取、“取巧”的表现。但回到历史,这样的选择在当时起步晚、缺人才、没技术,但有劳动力、有市场、有贸易的情况下是无可争议的选择。联想作为中国企业出海的吃螃蟹者,没有“一带一路”之类国家计划撑腰,在2004年收购IBM PC业务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一直到今天都可算是成功的案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联想也是中国企业中迄今为止全球化经营最为成功的企业。

然而柳传志家族恰恰又是这一轮“清洗资本家”运动中的最大打击对象(柳传志的联想和柳青的滴滴)。一些弥漫于评论区的论点,如“在国外卖的联想电脑比国内便宜”,“贱卖国资”,“民营企业缴税不如国企多”,显示出论者已经全然忘记了中国加入全球化的来路,仿佛指责一个吃了三个饼才吃饱的人,为什么要浪费前两个饼,而不是一开始就吃第三个饼,荒唐至极。而权力阶层对于这种论述的默许,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其对于科技“来源,手段,目的”这三个重要问题在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的回答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在三十年前,科技的来源是全球化,手段是模仿,目的是吃饭;三十年后的来源是内循环,手段是“自主创新”,目的则是斗争。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