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誰在害怕性別?》當性別成為製造恐慌的鬼魂,巴特勒如何拆解評論

【書評】《誰在害怕性別?》當性別成為製造恐慌的鬼魂,巴特勒如何拆解

性別研究說來說去就是從權力中解放慾望,讓我們自由的愛、共識的欲、欣然的活出自我。

新一輪發現「處女地」:「重新發現被遺忘女藝術家」成國際藝術界近年賣點?

重現被忽略女藝術家之風潮的推手Katy Hessel,社媒操作無異於網紅,是時代光鮮的推銷員,也是獨特的覺醒存在?

白人Tradwife回潮:主動選擇做家庭主婦,像1959年那樣順從

她們的回應是:女權主義者無權指責我們的自由選擇。

賈玲與《熱辣滾燙》:賈玲如何成為中國女性主義的出口?

當《熱辣滾燙》沒有攻擊性,如此溫和的時候,依然被男性挑剔。

早熟的、千瘡百孔的、被物化的小女孩們|女性主義的具體生活

寫下這篇自述的決心是堅定的,但過程卻充滿艱難。我看見種種「未成年少女」與「創傷」的被符號化,我的存在成為了一種文學容器。

中國女權與世界接軌的三十年:在絕境中不斷出圈,行動者的變與不變|端對談

「歸根結底還是一種賦權,我們依然要去思考:要把話筒給誰?」

《新聞女王》與女性主義的誤讀,港劇熱播背後的道德虛無

多年之後,終於再有港劇成為話題,《新聞女王》走紅的背後存在怎樣的心理投射?

爽劇和女性主義:黑色罪案劇 Deadloch 如何將二者完美結合?

女性主義不再是痛苦的、受虐的,關於受害者的電影,而是關於活著的人。

從 Identity 到 Solidarity —— 笑與淚中的女性遊戲人周

女性人遊戲週最後解構了它自己,但我們是要走過這一遭,才能看清自己和彼此,然後再走下一步

解構二手玫瑰:看似另類的藝術,如何侵佔了真正多元文化的空間?

大衆媒體所呈現的《樂夏3》冠軍二手玫瑰的形象、以及對二手玫瑰式「成功學」的講述,需要一些祛魅。

《跨界理論》書摘|翻譯女性主義後,能「用主人的工具拆掉主人的房子」嗎?

我們不能不注意到,女性主義知識只沿著一個方向旅行、它的循環是不完整的。

《芭比》——在爭議之中被誤解的Barbie Land

「女性主義電影」似乎應該更嚴肅,更具有現實意義。《芭比》這樣的喜劇類型片很容易受到指責。

不眠芭比的黑鏡警告:當芭比走進現實世界,人們卻穿成芭比走進虛擬

這個世界或許放棄了將女性作為客體去凝視約束,卻從未放棄將女性作為資源。

三家台灣性別書店的故事:當書架上出現了反同字條

女書店,自己的房間,瑯嬛書屋⋯⋯從北台灣到中台灣,性別議題不一定是街頭運動,也可以是書香日常

【女性主義的具體生活】劉芷妤:不只是子宮,也不只是女性主義者

在每次被視為一個子宮,被化約成一雙乳房、一束長髮,甚至是某個星座或某某主義者時,對我而言,那都不是我,都不夠是我。

塔爾(TÁR)對談:權力沒有性別?藝術可以獨立於藝術家嗎?

虛構真空權力場,還是呈現了真實的權力問題?

恐怖片中的怪物女性:從被排除的他者,到「害怕就對了」

Monstrous feminine可以是一個真正的「婊子」嗎?

女性主義的具體生活:我們需要其他女性作為人生楷模嗎?

歷史書上滿是男性的樣子,語文課本裡多是男作家的選篇,女性除了是誰的妻子,誰的女兒,還能是誰?

女性主義的具體生活:洗碗這項家務活,性別為女嗎?

「我確實也找到個不把家事視為女性範疇的男人了,但身邊人對我們二人關係的那些假設和期望,還是讓人很困擾(和困惑)。」

弦子: 《金髮夢露》——影像虛假,痛苦真實

作爲影迷,夢露帶給了我迷影的幸福,但作爲女性,我更希望能愛她的失敗與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