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台灣性別書店的故事:當書架上出現了反同字條

女書店,自己的房間,瑯嬛書屋⋯⋯從北台灣到中台灣,性別議題不一定是街頭運動,也可以是書香日常
台北市女書店。攝:陳焯煇/端傳媒
女性與女權 風物

隨著性別平等教育的推進與同性婚姻合法化,過去十數年間,性別議題在台灣逐漸從街頭走向制度化,也愈來愈受主流世界的關注。然而時至今日,也仍然有許多被消隱在大眾視界之外的性別相關問題,當我們從波瀾壯闊的街頭運動回歸日常,一間寧靜卻蘊藏豐富的書店,便成為凝聚議題關注者,及令知識與議題交相流動的重要空間。

華語地區裡,台灣性別議題場景在日常層面也相對豐富,這次,我們走訪三家分別開設在台北、桃園、台中的性別議題書店,它們中有已將近三十年歷史的「華文地區第一家女性主義專業書店」女書店,也有座落於中部巷弄、自LGBT基地探索轉型的「自己的房間」,也有在「性別盲」地區專心向非同溫層傳遞信息與能量的「瑯嬛書屋」。而我們關心的,是它們在日復一日的書香與活動茶香裡,聽見了哪些曾被隱去的性別聲音?怎樣凝聚及擴散聚腳群落?又如何回應性別議題在當下環境中的流動變化?

女書店。攝:陳焯煇/端傳媒
女書店。攝:陳焯煇/端傳媒

第一回:女書店

女書店: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56巷7號2樓

「如果沒有了實體店面,就如同回到娘家時候、發現娘家已經不在了,給人的感覺是很不一樣的。」

在危機中守住一個家

在台北有這樣一條樓梯,留下幾代台灣女性主義者的足印,直至今日。

從寬闊的新生南路三段轉入巷弄,女書店的招牌映入眼簾。書店位於二樓,站在巷口抬頭望去,可以看見窗邊種植著各種花草。走近一些,便能看到這條幽深的階梯。樓梯以台灣婦女運動者李元貞的詩句作為起點:

一九九四年春天
許多女人雀躍地
共組一間房間
推開靈魂之窗⋯⋯

沿梯一路上行,兩旁貼滿了書店歷年來的活動海報;接近門口處陳列著一整排竹簡狀的女性年表,從103年東漢班昭《女誡》,一路延續到1994年女書店在台北成立,由女性視角展開的歷史凝聚於此。

進門後,順著書區一路瀏覽,視線很快便停留在繪於內牆的吳爾芙畫像上。吳爾芙的左邊寫著一行字:「This is what a feminist looks like」,底下留有一格人型虛線,等待經過的讀者將自己嵌入。女性書區的一角放置著矮木桌椅,讓讀者隨心寫下感受;歷年留言本上,記錄著各種語言寫下的心緒,更有落落長文表達謝意。近三十年時間,讓女書店成為不少讀者的共同經驗。

1994年4月,在李元貞、鄭至慧、蘇芊玲等婦女運動工作者的集資與推動下,女書店以「華文地區第一家女性主義專業書店」的面貌出現在讀者眼前。店名中的「女書」,取自中國湖南省江永縣的女性所發明的文字,數百年來承載著女人之間的秘密與情誼。

女書店董事長宋順蓮。攝:陳焯煇/端傳媒
女書店董事長宋順蓮。攝:陳焯煇/端傳媒

近三十年間,書店主導者幾經轉變;2021年,在前任董事長吳嘉麗辭世之前,藥劑學出身的宋順蓮接過棒,成為女書店的現任董事長。然而在宋順蓮看來,接下女書店非容易的決定:「其實沒有人要接,因為這是個賠錢的單位。」她直言,「我覺得女書店的特點就是給予,大家很喜歡做活動,喜歡一直給出去。」

過去多年間,女書店幾度面臨歇業危機,2017年也曾因長期虧損而傳出「熄燈」訊號。但在讀者們的強烈挽留聲中,書店依然運作至今。「好多人都來說『不行』,大家很需要這間書店,這其中當然也有時代的責任感。」傳出歇業的那段時間,不少受益於女書店的讀者紛紛掏錢買書,希望能夠維持書店運作,也保存下這一方給過自己安慰的空間。「如果沒有了實體店面,就如同回到娘家時候、發現娘家已經不在了,給人的感覺是很不一樣的。」宋順蓮能夠理解讀者們的心情,因她也曾在這片空間得到滋養。

1994年,已經生下第三個孩子的宋順蓮,維持著半天在法律事務所專職、半天照顧小孩的生活。一次與公司同事外遊時,她得知「妻子要被打三次才能申請離婚」的荒誕制度,義憤之下進入了「婦女新知基金會」擔任志工。「當初,基金會的辦公室就在那邊。」她指向書店的另一端,「那個時候受訓場地就是這裡,三十個人都可以坐滿,現在怎麼覺得這裡好小?」

因人事上有所重合,1980年代成立的婦女新知基金會辦公室就設立於女書店內,也讓當時參與志工活動的宋順蓮接觸到女性主義的書籍與思考。「直到那年開始做志工時,才好像忽然發現了一個新世界。」在回憶進入「婦女新知」以前的往事時,宋順蓮連連說道:「我也是受害者。」大學畢業後她在醫院上班,原本前途一片看好,卻因為要遵循結婚生子的人生規則,而放棄了許多可能性。「內心當然有衝突與挫折,也真切地感受到性別不平等的現實。」

女書店。攝:陳焯煇/端傳媒
女書店。攝:陳焯煇/端傳媒

不僅是書店,更是一個品牌

「早期婦女運動要上街頭抗議,而現在我們談的更多是『DEI』——Diversity、Equality、Inclusive。其實就是人性、人權。如果有人權,就沒有所謂的性別不平等這件事。」

在這樣的人生狀態下走進女書店與婦女新知,更使得宋順蓮感到「被滋養、被開啟」。而隨著時代更迭,在宋順蓮看來,現今女性主義的涵義也正在產生轉變:「早期婦女運動要上街頭抗議,而現在我們談的更多是『DEI』——Diversity、Equality、Inclusive。」「其實就是人性、人權。如果有人權,就沒有所謂的性別不平等這件事。」

接手女書店後,宋順蓮一方面著力以辦活動來開源,同時也在「DEI」的理念之下嘗試接觸更多機構團體:「女書店不僅僅是一個書店空間,更加是一個品牌。」近年來,除了在店內舉辦性別議題講座、新書發佈,女書店也開始向外拓展,如舉辦了「性別友善蒲公英計畫」,收集性別相關書籍、再將議題帶入校園。此外,宋順蓮也常也邀請商界、科技界的朋友到書店分享:「他們絕對不是『同溫層』,卻能通過這些機會來認識我們,這是一個好的方法。」

在經營書店這件事上,宋順蓮的自我定位是商人。「我覺得這個角色還蠻好的,商人就是要錢,任何不賺錢的事情,out!」學理工科目出身的宋順蓮,自言與學文的人在思考邏輯上不太相同,「這也打破了傳統男女在學科上的分工。正如剛才所說的,以前女書店一直想要贈予別人,這件事一聽起來就非常母性,某程度也是一個比較傳統式的自發行為。但是站在營利單位的角度來看,我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至少要讓我的糧倉(收支)平衡。」宋順蓮一再強調著收入成長的重要性。

「婦女運動已經走到現在,就像工業革命4.0,已經不是在喊窮喊苦的時候。怎麼樣讓企業共融、給大家一個更好的環境,我想這應該是我們目前要走的路,就是這樣。」宋順蓮神情淡然地說,「我覺得也沒有特別偉大,都是把它當作家常在做。日子就是要過嘛,對嗎?」

女書店薦書。攝:陳焯煇/端傳媒
女書店薦書。攝:陳焯煇/端傳媒

女書店薦書三種

01《女書——世界唯一的女性文字》
高銀仙、義年華原作,宮哲兵 編著,婦女新知基金會出版部,1991
推薦理由:「台灣的婦女新知基金會秉持為女性文化拓荒的精神,遠赴大陸,取得大量女書原作,手抄、整理、精編精印,世界第一本女性文字專書。」

02《眾女成城:台灣婦運回憶錄》上、下
李元貞 著,女書文化,2014
推薦理由:「記錄了台灣的婦女運動史。」

03《一代女科技人的婦運路:植物化學家吳嘉麗》
曾憲政 總策畫,女書文化,2022
推薦理由:「我們從來沒想過,像吳嘉麗這樣的一個科學人,可以在參與民運、多元文化上,做這麼多的事情。」

台中「自己的房間」。攝:唐佐欣/端傳媒
台中「自己的房間」。攝:唐佐欣/端傳媒

第二回:自己的房間

自己的房間:台中市五權西路一段71巷3弄1號

「當性別成為一個議題之後,以前被認為私密的部分,就必須開始跟公眾對話。我是用這樣子的角度來經營這間書店。」

我的房間,也是朝向公眾的窗口

入夜後的台中忠信市場一片寂靜。在黑暗錯落的小巷中尋覓了一陣,經過一扇木門,門上玻璃透出室內暗光,不必確認門牌也能猜到,這裡就是「自己的房間」。褪去鞋履,推開門,房主蔡善雯正在吧台後方焚點薰香,一頭銀灰色長髮更顯出幾分神秘。

「我來沖一壺熱茶。」蔡善雯細心招呼著剛闖入的來客,「你們喝酒嗎?之前有朋友帶來的紅酒,還有威士忌⋯⋯」語畢,她有條不紊地從身後端出酒皿茶具。

這是一棟三層樓小透天,由桃紅色的旋轉窄梯串起。一樓吧台燈光昏暗,書架與層板上擺放了不少書與性別小物;二樓是相對明亮的書籍陳列與閱讀區;三樓則是為特展而設的空間,房間天花板上掛著捕夢網,各種小飾件製成的燈罩格外引人留意。自2009年起,蔡善雯租下這裡作為書店,房間整體沿用了上一手住客留下的佈置——木製的梳妝台與書桌,衣櫃則改裝成書櫃,還有不少是她從各處拾回的小型傢俱、或是朋友送來的二手舊物,與很多細節佈置拼合在一起,「不違和,也很搭」。

「自己的房間」店長蔡善雯。攝:唐佐欣/端傳媒
「自己的房間」店長蔡善雯。攝:唐佐欣/端傳媒

將書店取名為「自己的房間」,自然是受到作家吳爾芙(Viginia Woolf)的影響——1929年,吳爾芙在《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中寫道:「女人若要寫作,一定要有錢與自己的房間」,影響了後世許多女性主義者們的思考。在讀吳爾芙作品的過程中,蔡善雯感受到其對女性生活種種細節的敘述,亦如鏡子般反射出外在世界的環境:「在書店來講就是這樣。從一個女人的房間,其實就是可以看出她的樣貌、生活型態,她如何過每一天⋯⋯」

「自己的房間」既保存著過往房客居住的痕跡,同時也是面向公眾讀者的書店,兼具私密與公共兩種特性。經營這樣一方特別的空間,正是蔡善雯的親身實踐:「我這樣一個性別議題的關注者和實踐者,有這樣一間書店,某程度上這個地方就像我自己的空間一樣。可是我想要將它變成一個可以對話的地方,一個朝向公眾的窗口。我希望對話可以產生。」

十多年來,人潮來去,「自己的房間」的確是台灣中部性別交流的重要場域。因蔡善雯早時就與在地女同志、性別小眾圈子聯繫緊密,自2009年開業起,「房間」就自然而然成為了這些性別團體的聚腳點。回想起那段日子,蔡善雯仍雙眼放光:「當時這裡扮演的是一個圈內聚集地,是交流訊息的地方。那時候基本上不用費心想活動,因為自然就有人去做,氣氛非常好,圈內團結度也很高。」

「自己的房間」。攝:唐佐欣/端傳媒
「自己的房間」。攝:唐佐欣/端傳媒

當曾經的LGBT基地被沖散

「我更想要與異性戀的圈子對話,特別異男族群。但後來發現跟他們對話的難度相當高。」

這樣的默契與狀態持續多年,卻在2017年前後發生了巨大轉變。「原本緊密的社群一下子沖散了。」這一現象也讓蔡善雯思考了良久,「2017年以後,同志議題在檯面上有了白熱化討論,地下組織反而越來越沒辦法繼續;網路交友(的發展)也讓這一群人投入到網路社群去了。」當人潮不復,房間不再是LGBT基地一般的存在,蔡善雯開始反思:「其實這也是另一種契機,我更得向大眾去發聲。可是向外拓展的時候,才發現其實蠻難的。」

在尋找新對話的過程中,蔡善雯策劃了一系列面向性別主流的課程,例如「給大人的性聊育」,或是給異男(異性戀男生)的交友課,只是反應並不如預期。「我們店裡面也有一些異男客人,但多數人連問都不會問,刻意避開的感覺。如果不小心提到,對方可能都會假裝沒聽到。原來男生對於要上課這件事,是相當不能接受的。」儘管如此,她仍然堅持要讓這些課程浮出、讓大眾可以見到:「其實就是表露出一種意圖——我更想要與異性戀的圈子對話,特別異男族群。但後來發現跟他們對話的難度相當高,」蔡善雯笑言,「我好像給自己開了一個坑。」

面對重重難以撼動的心理屏障,一向習慣「打直球」的蔡善雯也開始學習「必要的迂迴」。當發現大眾不習慣直接切入議題探討,她便聽從朋友的建議,多辦一些社交活動來建立讀者之間的情感連結;而當發現人們對於課程形式有所抗拒,她就在讀書會中引導彼此敘說內心。蔡善雯猶記得,在一次讀《女性主義經典選讀》的過程中,有位讀者出乎意料地分享了許多內心困惑,「那天我很驚訝,因為他自我揭露的程度幾乎是做了十次以上的心理諮商(才會達到)。」

這件事也讓蔡善雯意識到,讀書會恰好能形成一個安全、適當的距離:「對男人來講,讀書會是最沒防備性的,因為他們覺得這是一個智性討論的環境。所以後來我發覺:對,就不要直接談,雖然聽起來很荒謬,但你又知道這樣很有效。」

「自己的房間」店長蔡善雯。攝:唐佐欣/端傳媒
「自己的房間」店長蔡善雯。攝:唐佐欣/端傳媒

在一次次調整中,蔡善雯逐漸摸索出有別以往的對話方式。然而,仍舊會在過程中碰見最根本的問題——我們為什麼要讀女性主義?讀了又有什麼用呢?曾有一位常跑各類讀書會的女生來參與「房間」活動,結束後她向蔡善雯表示,儘管在讀書會中受益頗多,但她不會再參與了。「她讀了那本書之後其實非常感動,甚至一度快要流淚。」蔡善雯回憶到。而追尋女生不再參與的原因,大概是因為讀性別議題的書,並不能讓她在主流認同的世界中添上光鮮一筆。

停駐在這一著眼性少數的空間之中,或許容易看見主流價值加諸人們身上的框架和枷鎖。蔡善雯也總能觀察到各色人生中難以跨越的坎:「比如說有一位母親,在接觸女性主義後她開始讀了很多性別議題的書,而後越來越覺得現在的婚姻不是她要的⋯⋯我曾經思索過這類事情,如果那位母親真的就此離開婚姻,後續還有很多需要面對的、真實生活上的難題,那些又是什麼?」

比起標準答案,蔡善雯更在乎的是個人能夠突破限制、看見生命中尚有各種選擇,畢竟「『更好』不表示你不會痛苦,也不表示沒有難題、沒有困境。」無論何種性向,面對主流對於感情的既定想像時,或許都曾面臨過同樣的掙扎——如果不按照預設的路線來走,「我」的人生是否就失敗了?「這個空間就是一個很實在的地方,大家可以經過、或者閱讀,然後慢慢地接受到——人生其實有不一樣的面貌,不止有一個模組。」

1969年,女權主義者Carol Hanisch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個人即政治〉(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這一理念也讓蔡善雯感觸頗深:「個人的東西,其實也代表了整體社會的縮影。」「以往很多性別事件都被視作家內事,無法拿到公眾領域討論。而當性別成為一個議題之後,以前被認為私密的部分,就必須開始跟公眾對話。我是用這樣子的角度來經營這間書店。」

越過重重壁壘,「自己的房間」也將在薰香、微光與層層疊疊的書籍理論之間,延續下一段對話的可能。

「自己的房間」薦書。攝:唐佐欣/端傳媒
「自己的房間」薦書。攝:唐佐欣/端傳媒

「自己的房間」薦書三種

01 《女性主義經典選讀》
顧燕翎 著,貓頭鷹出版,2022
推薦理由:「從兩百多年來的女性主義經典作品中,看見女性的處境與力量。」

02 《與狼同奔的女人》
Clarissa Pinkola Estes 著,吳菲菲 譯,心靈工坊,2012
推薦理由:「透過跨文化的神話與童話故事,找回女性心靈世界中真知灼見的天性本能。」

03《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Allan G. Johnson著,成令方等 譯,群學,2008
推薦理由:「讓父權社會中的男人與女人釐清並認出父權結構中被束縛牽引著的複雜糾結的內心情感與社會文化面相間的相互作用。」

桃園市瑯嬛書屋。攝:陳焯煇/端傳媒
桃園市瑯嬛書屋。攝:陳焯煇/端傳媒

第三回:瑯嬛書屋

瑯嬛書屋:桃園市中壢區榮民路165巷6號

「整場講座只有那麼一個非同溫層的人,但她也許就是一顆種子,有機會跟身邊朋友講:『原來同志並不是妖魔鬼怪』,也很努力在社會打拼。」

當性別書店開在「性別盲」的地區

工作日的桃園內壢全然不覺嘈雜,從主街轉入靜巷,遠遠就見到一排開闊潔凈的玻璃窗。這裡就是位於桃園的瑯嬛書屋。推門入屋,兩隻貓咪好奇地跑出來,在來客身旁不停穿梭。

「一個叫太郎,一個叫瑪露。」店長張之維介紹道。坐下不久後,兩隻貓就毫不客氣地輪番上陣,「我們每次開讀書會討論的時候,瑪露就會這樣圍著桌子走一圈,然後選定一雙腿去窩。」說起貓,張之維的臉頰總是堆滿笑容。

在群書環繞的地方工作,一直是張之維的夢想。「想想歸想想」她說,「夢想當然會一直放在心裡,但是真的操作起來,有蠻多困難和需要克服的東西。」讀研究所時,張之維與幾個同學組成性別讀書會,畢業了大家就各自分散了,「可是一直覺得如果有機會,真的希望那種感覺可以延續,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開一家書店。」

正因如此,開店不久後張之維就籌辦了每月一次的「瑯嬛會」,邀請公眾參與共讀。「一方面是出於私心,我一直希望能夠找到閱讀同好;另一方面則是希望透過長期穩定性的活動,可以讓我們的讀者更加凝聚。」目前讀書會的參與者,幾乎都是從一開始持續到現在;讀者們背景多元,有老師、社工、心理師、還有郵差,共同點都是人文社科類書籍的愛好者。瑯嬛會選書非常豐富,當月讀本由成員共同提案、投票選出,「我們很民主的,」張之維笑著說,「也因為這樣,所以每個月讀的書都很不同。」

儘管閱讀面向廣泛,瑯嬛在關注議題上仍有倚重,最為突出是對性別平權的關懷。「光看我們的書店名字,可能會想說這是一家古書店吧。如何讓大家知道我們到底在做什麼,就必須靠一次一次的活動去累積出來。」從第一年到現在,瑯嬛每年都會規劃關於性別的主題講座、書展等活動,曾邀請不同作家參與「女性主義策展計畫」,也辦主題讀影會、真人圖書館,「藉由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大家了解我們在做的事情。」

瑯嬛書屋。攝:陳焯煇/端傳媒
瑯嬛書屋。攝:陳焯煇/端傳媒

然而比起人潮汲汲的北部,位於桃園的瑯嬛書屋卻時常面對活動小、人流少的難題。有沒有想過把書店在台北?「你說到我的一個痛處。」張之維半開玩笑說道。儘管無法像北部的書店空間一樣聚集更多讀者,但張之維提到,來瑯嬛演講的老師們也會說「小場子有小場子的好處。」或許小,也能成就一種在地的親密感。

對於出生、成長、讀書都在桃園的張之維而言,把書店開在這裡,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畢竟這是自己比較熟悉的地方。」同時,她也看見了在桃園開性別書店的另一必要性:「嚴格說起來,這裡也是一個『性別盲』的地方,大部分人並不會特別去注意相關議題。」儘管多數居民都很友善,但也有例外者。張之維仍記得,在同婚公投期間,曾有人默默地將反同字條夾進瑯嬛書架上的書中;也曾聽聞當地的性別友善餐酒館遭遇暴力對待,彩虹旗被硬生生扯下來⋯⋯當這些現象仍在日常中發生,也讓張之維感到「還有更多可以做的事情」。

剛開店時,瑯嬛就與桃園的同志中心「桃緣彩虹居所」合作,成為南桃園的駐點服務處;儘管之後服務處因資源所限而撤走,她們也在持續推動其他性別議題與在地連結。2021年,瑯嬛牽頭編製了《不在 / 再他方——2021桃園彩虹生活地圖》,訪問了14間在地性別友善店家。張之維在開篇中寫到,這些店家的初衷是「不需要在街頭運動,就在日常中,讓大家看見所有性少數族群的存在,以及他們的權益(包括衣食住行的各種需求)不應以任何理由被壓縮。」

瑯嬛書屋。攝:陳焯煇/端傳媒
瑯嬛書屋。攝:陳焯煇/端傳媒

而瑯嬛正是其中之一,「不管是推廣閱讀、知識傳遞,我們也可以做一個倡議的小基地,或是作為提供性別少數、性別弱勢族群一個溫暖的所在,不需要再武裝、不需要再戴著面具。」張之維補充道。儘管艱難,瑯嬛與異溫層之間的微小連結,仍然會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出現。張之維回憶到,同婚公投的前一年,書屋曾經請來同志諮詢熱線的工作者辦活動:「其實辦這一類的活動,自己心裡會有數,來的大概99%都是同溫層。」

然而活動當日,卻有一位隔壁巷約六十歲的阿姨走進店來參與,也讓張之維感到意外:「她可能純粹覺得有活動就參加一下,並沒有預設聽到怎樣的內容。但她就這樣全程聽完了,之後竟然非常感動,跑去跟演講者講說,她真的不知道同志運動已經歷經30多年、這樣辛苦的一段歷程。」那一幕給張之維帶來許多衝擊與感動:「整場講座三十幾個人,只有那麼一個是非同溫層的人,但她也許真的就是一顆小種子,有機會跟她身邊的朋友們講:『原來他們(同志)並不是妖魔鬼怪』,也很努力在社會上打拼。」

這些連結的意外萌生,也讓張之維開始反思:是不是有一些更貼近大眾讀者的活動方式?「或是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嘗試邀請他們加入這個世界。」她想了想,接續說到:「當然真的必須要更多思考,有什麼方法去突破困境,例如我是不是應該先從軟性活動做起,用烹飪、手作先吸引他們來到這個空間?」瑯嬛在書店簡介中寫道「期許自己成為深耕式的社區性在地文化小聚落」,如何與社區產生更多連結、彌合兩者之間的縫隙,也是張之維正在不斷思考的課題。

桃園市瑯嬛書屋店長張之維。攝:陳焯煇/端傳媒
桃園市瑯嬛書屋店長張之維。攝:陳焯煇/端傳媒

女工:臥軌與乳癌

「第一場女性勞工臥軌抗爭的事情,就發生在離這裡不遠的永豐路鐵軌。」

對於桃園而言,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在地議題,就是勞工權益。多年來,瑯嬛書店也用性別視角投入對於此類議題的關注。自六、七〇年代經濟起飛始,桃園成為了重要的工業城市;隨著大量工廠進駐,不少外縣市女性遠離家鄉、到此謀求工作。「所以桃園可以說真的是由這群女性撐起來的。」張之維強調,「這段歷史,我希望新一輩的年輕人也能夠了解。」

談起在地勞工抗爭,張之維也有一張地圖刻畫在心裡:「第一場女性勞工臥軌抗爭的事情,就發生在離這裡不遠的永豐路鐵軌。」她指著書屋門外的方向。1996年,曾有近兩千名員工的聯福製衣廠惡性倒閉,員工被拖欠薪資、退休金、資遣費卻求助無門,只好以最激烈方式抗爭來維權。

「還有另外一件,可說是台灣史上最大的工殤事故,也是在距離這不太遠的在中華路那邊。」張之維提到的就是RCA女工工殤事件。RCA作為一家美國無線電公司,因為要製作精巧零件,所以大部分工人都是女性。「工廠造成了非常嚴重的水污染,然而員工們都不知道,甚至這間廠撤離兩年之後,工人們才發現飲用水裡根本就含有污水。這件事造成了幾百名員工罹患各種癌症、甚至死亡。」其中有因此罹癌的女性,發現台灣勞保制度中乳癌並不予給付,毅然拖著病體發出控訴,從而改變了這一制度。「其實我到現在還是會覺得很難想像,如果是我,可不可以撐這麼久 」她深深感歎。

瑯嬛書屋常常發佈與女性工運有關的消息,播映過RCA的紀錄片,也舉辦過「彼時ㄟ青春代誌:桃園女性勞動者身影」田調工作坊等活動。「希望這些議題不斷地被大家看到。」這也是張之維的一份堅持,「很多人覺得事情過去這麼久了,總會被淡忘掉,但事實上她們一直都在爭取權益。我們希望大家都能看到,也讓政府知道這件事情不應該被忽略。」

2015年開業至今,瑯嬛一直活躍關注性別及勞工議題,也為內壢增添了不一樣的色彩。訪問結束後,站在玻璃窗前,看著曾經一度猶疑「不知開不開得成」的瑯嬛書屋,現已有著滿滿當當的書籍與故事。對於書迷張之維來說,這裡是「自己書房的延伸」,而今瑯嬛也成為各種議題延伸的空間,承載許多讀者、行動與書寫者們的記憶。

瑯嬛書屋薦書。攝:陳焯煇/端傳媒
瑯嬛書屋薦書。攝:陳焯煇/端傳媒

瑯嬛書屋薦書三種

01《鱷魚手記》 
邱妙津 著,印刻,2006
推薦理由:「台灣女同志經典讀物,寫出當時女同志必須要用鱷魚皮來偽裝的處境,至今仍然不斷有新的讀者。」

02《永別書:在我不在的時代》
張亦絢 著,木馬文化,2015
推薦理由:「在同志議題之外,也談到包括台灣歷經解嚴前後國族意識的轉變。一個人的一生不會只有一個議題。」

03《自己的房間》
Virginia Woolf 著,于是 譯,時報出版,2021
推薦理由:「散文式的寫法,論述並不生硬,卻把女性的處境都一一點到。」

讀者評論 2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謝謝端。
    以前往台灣只懂逛誠品,現在可以逛其他有趣書店了。

  2. 還記得剛來到台灣,身邊沒有太多朋友,要聊性別議題也找不到同溫層,沒事的時候就會去女書店。漸漸地對那條小巷弄熟悉起來,在台灣的第一個無聊的暑假遇上了疫情三級警戒,也都是靠著女書店的書籍和活動填滿。於是看到了在台灣的同溫層是用什麼方式聊性別,也藉著性別議題慢慢了解台灣。就算博客來的書更便宜也更快到,我還是想去店裡購買,是在支持女書店,也希望當人們對性別、女權議題有困惑卻感到孤獨時,在某個時候「有娘家可以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