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運圈#MeToo調查:圈外是極權,圈內是父權,受害者的多重受困
「這些被指控性騷擾的人,沒有意識到極權和父權的同構性,對自己壓迫者的角色一無所知。」
關心台灣政治、不知從何說起香港,他們在不安中開展真正的生活
關心台灣不是因為「確定能待下來」,也不是「為了待下來」才做,而是「因為想在這裏待下去」。
香港眾籌法——國安法時代下,民間團體面對的新挑戰
港府展開為期3個月的眾籌法諮詢。規管眾籌如何成為政治議程?如何影響公民團體運作?
坐監已八年,律師夏霖將於兩年後出獄
「他剃着光頭,看起來精神還好。會見的時候,他主要是問候家裏人。他最牽掛的還是親人和朋友們。」
被打壓、解散、重組——香港的大學學生會能看到曙光嗎?
「若果沒有辦法動員或去團結一班人,是不會有這一些類似公民力量的東西存在。」
香港公民社會解散潮一年︰當失去成為日常,他們頹廢、酗酒、躁鬱症復發
我無法再承受別人要離開、坐監、流亡。當我每次在社交場合見到人時,我便想吐、無法呼吸。
紋身故事記錄者林曉聰:講述者的願望,僅僅是「被看見」
林曉聰曾經人生順遂,2019年之後,他試圖紀錄香港紋身者的故事,找到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該死的阿修羅》導演樓一安:他這樣講述一個隨機殺人的故事
縈繞在心頭的夢境是「撞向國貿大廈」,幾篇深度報導幫他找回了創作初衷。
專訪職工盟:三十一載工運路,歷史留了未來的城堡
「你先要保留這些故事,其實最令人害怕的是這個故事而已。」
鄧小樺:記住五夜講場的美好,公共廣播的精神
生於光明的人亦需要學習在黑暗中摸索,將之變成另一種滋養,即使並不舒適。
遭官媒港府圍攻兩周,48載教協宣布即時解散
教協成為官媒筆下「必須剷除的毒瘤」,同時遭港府切斷關係。壓力下,會長馮偉華宣布解散這個由已故民主派元老司徒華創立的機構。
「教協」狹縫遭砲轟:香港公民社會如何面對潘朵拉的盒子?
教協本是極少數早就決定支持香港回歸的組織之一,也具有深厚的香港民間底質,但當2021年,一切無法想像的事情悉數出現⋯⋯
學人對談|袁瑋熙 x 溫健民:政治失效後,香港人是如何抗疫自救的
因為不信任,所以超越了自己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