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度

橫跨20年及多屆政府的香港垃圾徵費計劃,最終為何觸礁?

解說錯重點、未打鐵趁熱、討論氣氛改變……受訪者歸納了徵費實施無期的幾大原因。

位於新蒲崗的新光宴會廳的陳經理正在整理最大型的指定垃圾袋。攝:Ryan Lai/端傳媒

位於新蒲崗的新光宴會廳的陳經理正在整理最大型的指定垃圾袋。攝:Ryan Lai/端傳媒

端傳媒記者鄭淑華

刊登於 2024-05-29

#垃圾徵費#環保#公民社會#生態環境#香港

香港垃圾徵費措施暫緩前五天,九龍新蒲崗新光宴會廳的員工如常將剩菜和垃圾送進廚房。不同往常的是,洗碗工快速沖洗碗碟,一邊撈起鳳爪骨扔進紫色廚餘回收桶,紙巾團則丟入普通垃圾桶。她說,「之前不管是什麼,全部放在一起。」

原訂在2024年4月1日實施的垃圾徵費,於今年1月二度延期,改為先開展「先行先試」計劃,向政府大樓、「三無大廈」等14個處所提供免費指定袋及標籤。兩個月過去,作為試點之一,陳經理說酒樓員工已習慣分類垃圾,但「用一個膠袋就是錢」,人手壓力和市道疲弱下,她覺得延遲最好。

5月27日,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和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再宣佈暫緩垃圾徵費,未有訂明落實日子。卓永興指,「先行先試」參加者認為操作繁複、垃圾棄置量沒有太大改變等,又指由年初至今有七八成市民反對8月實施垃圾徵費,暫緩「甚至是唯一決定」。曾經對推行徵費「有百分百有信心」的謝展寰表示,要改變全港市民習慣、處理問題是很大挑戰,「不可能在短時間內便準備好」,但政府重視減廢的初心從沒改變。

香港的垃圾徵費討論縈繞近20年,由2005年開始橫跨五屆政府,經反覆討論、試行和諮詢後,在2021年通過,落到現屆政府手上,最終兩度押後並無限期暫緩。而由2021年至今,政府花費港幣1.77億元推動垃圾徵費,宣傳推廣達3000萬元。端傳媒走訪前環境局副局長、公共政策學者、試行計劃中的酒樓、環保團體和民間回收組織,探討這個鋪排多年、原意良好的政策為何觸礁。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