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九龍石硤尾大坑西邨的大廈,十室九空,零星居民正背著家當爬樓梯。街坊碰面打招呼, 「搬去哪?」、「執拾得如何?」有邨民打趣道,已搬到元朗錦上路的過渡性房屋,幾乎一下樓便能碰見大坑西街坊。
大坑西邨是香港現存唯一私營廉租屋邨,59年過去,邨內殘舊失修,重建呼聲已逾十年,直至2021年落實重建,平民屋宇卻改變原來的安置方案——居民要通過資格審查才可在重建後搬回,期間須自行尋覓落腳處。
儘管平民屋宇提供租金津貼,卻難平部份居民憤慨:有長者難以租屋,有人質疑平民屋宇欠缺溝通、以法律逼遷,有人不滿資格篩查⋯⋯近年有關重建逼遷的群眾運動不多,邨民的多番組織請願成為罕見景象。今年初平民屋宇向拒遷的59户發傳訊令,要求收回單位,不少原打算抗爭的居民選擇離開;亦有十多户上庭抗辯到底,甚至上街遊行。
都更悲歌,類似的故事台灣也不缺,只是沒有國安法的壓力
作為社會福利房屋肯定是要優先給最有需要的人,公屋尚且有遷出制度。至於那個企硬說是自己祖屋的更是可笑,交了幾十年租還真把自己當業主把60年危樓代代傳了。這項工程在以前就是公私合作的一項德政,但明顯也是區別於房委會及房協以外的公營房屋,和一般香港的【公屋】是兩條隊。直接安排現居民搬進房委會和房協的公屋那對於正在輪候的其他市民來說才是真的【公義何在】。
更何況文章內並沒有提到並不是所有居民都符合回遷或者申請公屋的條件,他們可能已經自置了物業或者收入已經過了線,對於這部分人而言就更不應該給回遷或者遷出津貼了。
關注這個議題很久了,值得說道的就幾個point:
1.部分年老/出行不便的居民未必能找到符合需求的私樓租住,業主不願意租給老人,部分私樓的無障礙配套也不太夠(不過大坑西都是樓梯房)
2.一筆過的補貼金或會另居民入息/資產超標而無法申請公屋,這點可能需要政府酌情批
講真目前長者1人輪候公屋約莫4年,普通申請約莫5.8年,而大坑西估計2029完成重置,對老人而言與其回遷還不如直接輪公屋換賽道了。
郭基權:「下半生為對抗而對抗」
這是英雄行為,令我想起李旺陽。
我见到澳门的海一居业主的抗争,好相似。香港变了,变得要求特首,求政府去聆听市民意见,聆听基层市民的声音,但政府总是高高在上,求青天大老爷总归是求不到,终究还是要搬。海一居的事情,延宕近10年方得到解决,大坑西邨呢?可能永远都无法解决。官商勾结,在香港一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