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時間
劃下一個讀書時間,重建一種觀看世界、感知社會的新方式。

「黨」不語怪力亂神:當共產黨化身為驅魔人,中共如何在鄉間改造社會?
讀《魅惑的革命:1942-1953年中國共產黨政治宣傳裡的鬼魂、巫覡與性別政治》

【書摘】在台灣,女性經驗如何進入法律法規,並在實踐中發展?
社會上對於女性性別角色之定位與刻板印象,一再體現於實務運作及政策制定之中 。

鄧建華:在「正常化」時期閱讀哈維爾
樂觀與悲觀,都可以與結果無關。

《命若星塵》:Erik Olin Wright --愛﹑社會學,與苦難中的真實烏托邦
我們看到他在病痛的磨難,與人生落幕之際的勇氣;也看到沒來由的淚水、夢魘、偶發的脆弱、與自我安慰。

史書《烏克蘭》:英語也寫,烏克蘭也寫,歷史學家浦洛基的書有什麼特別?
跟長久以來被俄羅斯/蘇聯所宰制的帝國敘事「直球對決」 。

「厭共」時代,非本質化地理解中共,可以是一項政治行動
中共百年是紛雜、多義和充滿張力的,而習近平代表的只是中共的一個面向。

書摘:從全球史角度,如何理解毛主義?
這個故事的結局就像開端一樣。

書評:《強鄰在側》,緬甸邊境國家/國族建構的破碎,是如何形成的?
緬甸至今也只不過是「未竟的國家」,「緬甸人」也僅是「未竟的國族」。

他們在監獄寫作:只需走進一個監獄,便可判斷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把他們當渣看,他們就會變成人渣,將他們當做人來對待,他們就會像個人。」

【書摘】劉子超:尋找烏茲別克的失落之心
沒有人與人的互動,旅行只會淪為空殼。

《不平等的樣貌》:一本探討新加坡貧窮的民族誌,如何戳破國族論述的假象
新加坡的福利制度並不以「普及」為最終目標,反而是「篩選」。

史碧瓦克《在其他世界》——把「面容」還給他人,讓不可見變成可見
《在其他世界》對歐洲哲學的啟示在於警惕其歐洲中心論,無視歐洲知識體系對異文化的偏見和無知。

【書摘】美國的內在瓦解:36年前成為拜登粉絲的人
康諾頓這等小人物在華府的歷史中扮演關鍵角色,但往往遭忽略。

導讀丨貿易戰=階級戰?國際金融觀點的獨特性與未竟之處
本書用簡單的國民所得會計與國際收支平衡算式,將複雜的國際貿易問題用易懂的方式呈現給讀者。

新書速遞:愛字、愛人、愛港——董啟章小說《香港字》
我用指尖把那些小鉛柱挑出來,放在眼前近距離檢視。

《醫學的張力》譯序:疫情中的猶豫與憂鬱,師醫自救的必經之途
幾乎所有人都會生病,都會需要醫學的幫助,也都有機會面對醫學不確定性所帶來的難題與抉擇。

【書摘】歷史學家柯文:講故事,是我的史觀的核心
作為一個既研究中國史又研究世界史的學者,我的歷史觀最新的轉變是愈加欣賞歷史故事以及講述歷史故事的價值。

譯者手記|美國「解體」:系統失效下,普通人的多元面孔
他們都是某種意義上的天真的理想主義者,也在相似的困境中走上了分叉的小徑。

【書摘】王賡武:我為什麼選擇當歷史學者
去中國念大學最後沒有讓我留下來服務祖國,但確實將我從1947年自怡保啟程時心中懷抱的稚嫩希望中解放出來。

科技書評:一摞不合時宜的矽谷傳奇
關於夢想與征服的故事已經不再,而新的問題卻依舊無人回答。

【書摘】強納森‧法蘭岑:倘若我們不再假裝
氣候末日即將臨頭。想做好準備,就得承認:這種事我們阻止不了。

專訪強納森·法蘭岑:我想用寫作糾正世界的謬誤
如同他的新散文集《地球盡頭的盡頭》,法蘭岑與我們討論了廣泛的議題:全球氣候變暖,科技寡頭,觀鳥,以及他的寫作。

【書摘】美式炸雞的種族印象
就在炸雞成為美式食物的代表時,他們卻發現自己被邊緣化,還成了刻板印象中的偷雞賊。

【書序】吳介民:《香港風暴》,記錄一座抗爭城邦的誕生
一波又一波的抵抗行動,堆疊成一座抗爭城邦的史詩,《2019香港風暴》這本合輯為這段歷史留下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