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讀手記

記者跑在前線緊抓真實的情緒呈現,讀者在螢幕背後捕捉細膩的地方感受;記者與讀者,那些思想掙扎經沉澱後在這裏被記錄下來。

Your Opinion on 2016:「絕望之於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Your Opinion on 2016:「絕望之於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2016年步入尾聲,世界劇烈晃動未息,有人說:「決定接下來一年更討厭人類,更加熱愛我愛的人。」

讀者來函:中國的非洲戰略,幾內亞灣,與策反聖多美

讀者來函:中國的非洲戰略,幾內亞灣,與策反聖多美

台灣當局的邦交國雖少,也有22個。為何會是聖多美?

Your Opinion:龍應台你好,大河就是大河嗎?

Your Opinion:龍應台你好,大河就是大河嗎?

龍應台在港大的演講尾聲,台下觀眾合唱了愛國歌曲《我的祖國》。曲畢餘音繞樑,爭議仍未止歇。

Your Opinion:中港之間,無處安身的內地生

Your Opinion:中港之間,無處安身的內地生

夾在中港之間的內地生,一次次被推上矛盾衝突的風口浪尖,「大陸人」的身分是原罪嗎?他們又該如何自處?

大選過後,紐約時報訂戶飆升至250萬,背後隱藏着什麼秘密?

大選過後,紐約時報訂戶飆升至250萬,背後隱藏着什麼秘密?

讀者的付費訂閱佔《紐約時報》總收入的60%,這背後,當然不會只和特朗普有關。

Your Opinion:一通台美直電,兩岸會否陰雲密佈?

Your Opinion:一通台美直電,兩岸會否陰雲密佈?

台美熱線,抨擊南海,特朗普攜台灣當籌碼,想要「重返東南亞」有何作為?

讀者來函:這一年我感到的馬來西亞變化

讀者來函:這一年我感到的馬來西亞變化

一年之後,華人的處境越發失落,穆斯林風悄然席捲,馬來西亞的變化,比我們想像得要多。

Your Opinion:反日遊行過去四年,該如何談論愛國?

Your Opinion:反日遊行過去四年,該如何談論愛國?

四年前一場反日遊行,打砸搶了西安,開日系車的中國人被「愛國青年」敲破了頭。有人說:「瘋狂的國家主體,撞上的是中國人。」

不想被「媒體」騙,教你怎樣識別假新聞

不想被「媒體」騙,教你怎樣識別假新聞

事實或者真相,一般都不會那麼討你喜歡,也不會總是符合你的期待。

讀者來函:一個大陸年輕人的台灣記憶

讀者來函:一個大陸年輕人的台灣記憶

從課本裏「祖國的寶島」,到《藍色大門》,再到美麗島事件,做為大陸人的我,一點點補充著對台灣的記憶。

Your Opinion:婚姻平權,台灣還要等多久?

Your Opinion:婚姻平權,台灣還要等多久?

台灣同志運動三十年,能否在婚姻平權上,打開第一個突破口?有同志讀者向我們留言:「我只知道,我們已經不能再等了!」

讀者來函:回應江旻諺,基本法「港獨」紅線的意涵

讀者來函:回應江旻諺,基本法「港獨」紅線的意涵

只要不堅持民主是0和1,有和無的問題,步步為營,在這個程度之下的民主,仍然有希望。

數據和圖表的海洋裏,誰講好了「選民變心」的故事?

數據和圖表的海洋裏,誰講好了「選民變心」的故事?

大量民主黨選民倒戈,特朗普獲勝的結局,讓選後的投票分析更為必要。美國媒體選擇將 2012 年大選作為參照系,分析前後兩次選舉中,兩黨候選人得票分布如何變化。

Your Opinion:歡迎來到「後真相時代」

Your Opinion:歡迎來到「後真相時代」

在後事實時代,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已然成為事實。即將開啓特朗普時代的美國,會何去何從?

當廣告模式步入安寧病房,我們這樣嘗試「知識變現」

當廣告模式步入安寧病房,我們這樣嘗試「知識變現」

時代變動的速度超乎我們想像,新媒體才剛站穩腳步就已搖搖欲墜,還要面對企圖趕上新媒體的傳統媒體。

記者手記:我生活在美國最大的自由派泡泡中

記者手記:我生活在美國最大的自由派泡泡中

媒體逐字逐句地分析特朗普,但不把他當一回事;他的支持者正好相反,認真看待他,但不對他的用詞吹毛求疵。

美國大選:讓媒體慘敗的力量可能會變得更加可怕

美國大選:讓媒體慘敗的力量可能會變得更加可怕

主流的媒體形態日漸衰落;個性化的社交信息流在茁壯成長,而空心化的媒體產業正在遠離社交人群,正如膨脹的宇宙中,不同的星系正在彼此遠離那樣。

Your Opinion:騎上「兩岸」的牆頭看一看

Your Opinion:騎上「兩岸」的牆頭看一看

上週推出的「台灣人在大陸」系列報導,激起兩岸迴響。觀點紛紜,有人說「做個過客會更加接近歷史的真實」。

讀者來函:特朗普當選,宣告自由派傲慢的破產

讀者來函:特朗普當選,宣告自由派傲慢的破產

特朗普的當選至今仍是個錯誤的選擇,但不通過這個選擇,來自「他者」的信號和聲音就永遠無法引起話語精英的reckoning。

讀者來函:沒有選票的時候,我們就只能圍觀嗎?

讀者來函:沒有選票的時候,我們就只能圍觀嗎?

這個世界的大部分地方正慢慢用一種類似的的邏輯、判斷標準、思考方式行事,我們卻還在用老一套的方式互相拒絕。

關於導盲犬,我們不可不知的五件事

關於導盲犬,我們不可不知的五件事

看到導盲犬應該「三不一問」:不餵食、不干擾、不拒絕和主動詢問需不需要幫忙。最不該是把牠當作一般寵物恣意逗弄。

陳澍:從保障虛擬世界安全,到貢獻現實社會關愛

陳澍:從保障虛擬世界安全,到貢獻現實社會關愛

除了每個人自身的網絡安全保障,Facebook 也鼓勵大眾善用社交平台互相幫忙。

方可成:一部分美國人正在經歷一場巨大的心理創傷

方可成:一部分美國人正在經歷一場巨大的心理創傷

大選結果揭曉後,在我所在的這所常春藤大學,我真切地感受到廣泛的心理創傷。儘管這所大學是特朗普的母校。

讀者來函:微信紅包事件中的中港交流困局

讀者來函:微信紅包事件中的中港交流困局

不交流,就不知道對方的信息,就只能盯著人家的標簽不放。紅包事件,雙方都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