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落幕的美國總統大選,除了奉上驢象兩黨爭奪戰,也成為網絡媒體的競技場。這些媒體紛紛拿出精心準備的數據新聞或互動專題,為讀者呈現和解讀選情。
尤其是大量民主黨選民倒戈,特朗普獲勝的結局,讓選後的投票分析更為必要。究竟是哪些選民「變心」投票支持特朗普?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多數媒體選擇將 2012 年大選作為參照系,分析前後兩次選舉中,兩黨候選人得票分布如何變化。
選後一星期,我們一起回頭看看,各家媒體如何用數據和圖表,講好這個「選民變心」的故事。
《紐約時報》:一張地圖走天下
《紐約時報》的作品《How Trump Reshaped the Election Map》(特朗普如何重塑選舉地圖)比較了2016年和2012年兩屆總統大選中,每個郡投票傾向的變化。紅色箭頭表示某個郡縣的選民比四年前更加支持共和黨,也就是說共和黨在該地區的得票率升高;藍色箭頭則表示民主黨得票率升高。箭頭越長,代表前後變化越大。
報導中,大片紅色箭頭集中在中西部工業重鎮,表明這裏的人們比四年前更加支持共和黨。而今年的大選中,恰恰是這些地區選民的堅實支持,助特朗普登上總統之位。
其實,《紐約時報》在報導上屆美國大選時,就採用了同樣的方式。只不過,當年的專題《Counties Blue and Red, Moving Right and Left》(藍色郡和紅色郡,向右和向左)用向右移動的紅點,表示某個地區共和黨候選人得票率升高,而向左移動的藍點則表示民主黨候選人得票率變高。
兩個作品都通過直觀的方式表達出充足信息,但無論是左右移動的圓點,還是45度角傾斜的箭頭,放在地圖上,都會給人帶來「人口遷徙」或「選民遷徙」的錯覺。此外,顏色也有可能誤導讀者,因為它並不表示投票結果,而只表示選民較四年前更支持哪個黨的候選人。
除了以上作品,《紐約時報》在今年大選後還推出了可視化專題《2016平行時空裏的兩個美國》,靈感來自大選結果顯示出的社會撕裂--特朗普的支持者分布在廣袤的土地上;而投票給希拉莉的選民卻聚集在零星的大城市中,好似散落在大海裏的島嶼。既然如此,作者乾脆分別畫出特朗普與希拉莉的美國,圖中,特朗普佔據85%的現有國土面積,希拉莉則只有零散的15%的面積。相比平時司空見慣的紅藍地圖,這樣的處理直戳資訊重點,樣子也更特別。而且,作者有心避免把太多信息疊加在地圖上,例如,在討論兩位候選人的實際得票數和兩人各自「佔領」地區人數的時候,都是直接給出數字。
雖然也有人批評說,《2016平行時空裏的兩個美國》忽略了每個地區「少數派」選民的選擇,但這並不影響它清晰明瞭地傳遞兩位候選人支持者的巨大反差。從資訊圖表的功能來看,這件作品非常成功。
《華盛頓郵報》:精巧構思或成負擔?
與《紐約時報》類似,《華盛頓郵報》也從「地域」視角出發,推出了專題《How Trump redrew the electoral map, from sea to shining sea》(從西岸到東岸,特朗普如何重繪選舉地圖)他們首先對美國地圖做了90度翻轉,這樣一來,東北部人口稠密地區的郡縣,變得更加清晰,彌補了傳統地圖在展示細粒度數據上的缺陷。
此外,通過同時動用角度、長度、高度、線條粗細、顏色等元素,《華盛頓郵報》在靜態圖表中揉進多個維度的信息。例如,專題的第一張圖展示兩屆選舉的結果變化,圖上每根豎線代表一個郡,線條的顏色、粗細、傾斜方向和傾斜角度,則分別表示該郡縣本次大選的結果、兩次大選是否投給同一政黨的候選人、兩次大選中兩黨的得票差距如何變化等。
郵報選後專題的第二張圖則著重展現本次大選的結果,圖中用「^」代表一個郡,每個「^」的長度、高度、顏色、粗細則各有含義,仔細閲讀這張圖,讀者能夠讀出每個郡獲勝的候選人是誰、每個郡的投票總數、兩位候選人在每個郡的得票差、兩黨差距最懸殊的地區分布在何處等信息。
精巧的構思讓《華盛頓郵報》的作品得以同時呈現多個維度和極細粒度的投票結果,信息量大大提升。但這同樣意味著,它們更適合時間充裕的讀者仔細欣賞--畢竟光是看懂圖例,就需要花費不少時間。而翻轉過的美國地圖,雖然有助於表達細節,卻也犧牲了順暢的閲讀體驗。
FiveThirtyEight:與人口信息交叉分析
數據分析網站 FiveThirtyEight 的分析報導《Where Trump Got His Edge》(特朗普的優勢從何而來)則完全跳出地域框架,將大選結果分別與該地區的人口年齡、種族分布、教育程度、移民人數放在一起分析,並繪製成散點圖。圖的縱軸表示2016年與2012年選舉相比,共和黨得票率增加的比例;圖的橫軸,則因變量而異。
FiveThirtyEight 網站發現,相比於四年前那次大選,老年人口越多,白人佔比越高,移民人口、大學本科或以上學歷人口佔比越低的郡縣,會更偏好支持共和黨。
另外,散點圖的呈現方式抹去了地理位置、佔地面積等幹擾信息,讓讀者迅速了解全局。但這麼做的同時,一些基於地理位置的規律,例如北部鏽帶州地區集體變節,就不那麼容易被發現了。
不過,FiveThirtyEight 若是同時對民主黨的兩屆得票表現進行上述分析,就會更加全面。以年齡為例,從2012年至2016年,在人口結構不發生巨大變動的前提下,人口年齡會經歷自然增長,因此,為了控制變量,最好採用相同方法計算兩黨的得票變化與人口的關係。
皮尤研究中心:縱向比較36年來的大選
美國民間智庫皮尤研究中心,選取36年以來的全美票站出口民調結果,分析歷屆大選中,兩黨候選人在不同種族、年齡、教育程度和性別中,選民支持程度的變化。縱向對比印證著,在特朗普的勝選背後,是幾十年來日益嚴重的種族、性別和階級割裂,每一幅圖中的折線差值幾乎都在2016年達到頂峰。
但是相較於官方報告,票站出口調查仍有不少侷限。首先,並非所有受訪者都會如實說出自己投出的選票。其次,種族和性別這類信息,往往由調查員自行判斷,而非由受訪者提供,這也會導致較大誤差。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