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編讀手記

讀者來函:微信紅包事件中的中港交流困局

不交流,就不知道對方的信息,就只能盯著人家的標簽不放。紅包事件,雙方都有責任。

江川

刊登於 2016-11-04

#編讀手記

微信紅包。
微信紅包。

尊敬的端傳媒編輯:

你們好。今日讀到有關微信紅包的報導,忽然讓我想起幾個月前的一件事,希望能與你們分享一下。

我在外國讀書,讀書期間認識了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包括一個來自內地的男生A。男生A來自北方的某個城市,性格開朗,平時待人友善,而且熱愛哲學。我們是在一次學校活動上認識的,覺得大家能聊得來就互相交換了聯繫方式,有時也會打招呼問候幾句。

幾個月前,銅鑼灣書店老闆林榮基回港召開記者會,我當時也有在Facebook看報導,聽完林生的講述後心情非常氣憤,於是和其他讀者一樣點讚了和林生相關以及支持林生的遊行的所有新聞報導。幾日後,我突然在晚上十一點時收到了來自A的長達三百字的留言,內容大概是說對我非常失望,沒有想到我也是這般不明事理,不能體會到大陸政府對香港的關心和厚愛等。

當時我正準備入睡,看到訊息後睡意全無,開始和他爭執起來。但在過程中,我發現A不僅僅對林榮基事件一無所知,而且對一國兩制究竟是怎麼回事都不清楚。A指責我的原因,單純是因為他看到我的點讚,便以為我也和那些在他心目中完全不了解大陸,但只要一看到「大陸」二字就開罵的香港人一樣,從而對我非常失望。於是我決定從解釋一國兩制開始,告訴他為什麼香港人對林榮基事件感到憤怒,也向他表達了我的一些觀點。最後,他承認的確對我有誤解,向我道歉。

A告訴我,其實他不是不能理解香港人對民主自由的追求和執著。他出生於內陸,自然了解大陸社會現有的不公和限制,他也自然清楚實行另一制度的香港和大陸會有極大不同,不能用同一價值觀去衡量。但由於信息的限制,他對香港的了解是少之又少。「我小時候還一直以為香港人不會寫漢字,只會說英文。」他說。

在只有單一信息源的環境下長大的他,自身所形成的價值觀深受影響,再加上近幾年大陸媒體對香港的事件極其敏感,有時不單是不能報,還要在報導中暗示是香港人的錯,只能接受單一信息的他,也難以避免沾上一點「小粉紅」的思想。

當晚我們發訊息發到一點多,到最後,我問了他一個問題:「你覺得我們今晚的爭吵有價值嗎?」

他的回答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有。」他說,「雖然我們吵了兩個小時,但是從你這裏我知道了很多關於香港的事,你也推薦了一些能夠客觀了解香港的渠道,我覺得今晚我對香港這座城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這是一場有意義的爭吵。」

我之所以從微信紅包事件聯想到這件事,是因為我覺得微信紅包一事也是反映了這樣的問題:香港人和大陸人互相拒絕交流。

微信紅包是2015年年初在大陸開始流行的電子支付方式,相比起支付寶它還是一個比較新穎的方式,而且微信紅包開始營運的時候,並沒有像支付寶一樣實行強制綁定銀行卡,而是允許用戶自行選擇是否綁定(當然,功能也隨綁定而增多,但這也是幾個月後的事),所以在很多大陸人心目中,微信紅包就是娛樂和表達感謝的方式,朋友幫了個忙,或者遇上什麼開心的事,發個紅包,讓大家玩遊戲般搶一下;紅包金額以及搶紅包人數也都隨發紅包的人制定,由微信隨機發放。這也是為什麼在這件事上,許多內地生會認為本地生小題大做。在他們的印象裏,微信紅包的娛樂功能遠高於支付功能。我相信如果朱同學是用支付寶發紅包,內地學生估計也會認為他在行賄。

但這裏是香港,一個視廉潔文化至上的地方。正所謂「入鄉隨俗」,朱同學既然選擇來了香港讀書,就該主動了解這裏的文化,按這裏的行事規則辦事,而不能把「娛樂」作為藉口。縱使微信紅包的娛樂功能如何高於支付功能,它也是虛擬貨幣的一種,即使本心非此,行為自身也可當成是賄選。既然是違反了香港的規則,就不能拿大陸的觀念做擋箭牌,該承認錯誤的就承認錯誤,該道歉就道歉。「文化差異」只能做犯錯的原因,不能做不道歉的理由。犯錯並主動承認,還有機會得到人們的諒解,但視「文化差異」高於一切並故意忽視香港文化,則會引人反感。

其實這次的微信紅包事件可以完全避免。朱同學來香港這麼多年,也積極參與本地義工活動,絕不該對香港廉潔文化以及選舉規則一無所知;而另一方面,微信紅包也在內地流行了兩年有多,雖說最近才在香港推行,但香港學生也該對微信紅包的娛樂功能有所聽聞,而非是「直接表示不知道這種中國文化。」其中原因,很有可能是因為近年的中港矛盾,讓本地生和內地生互相為對方建了一堵牆,互相拒絕交流。

不交流,又怎麼知道對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差異?的確,內地生既然選擇了在香港讀書,就必須主動了解和融入香港文化,這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但本地學生也應該對來港讀書的學生持友好開放的態度,如果對方想要了解更多香港文化,為何不主動引導對方了解正確而積極的香港文化,而不是讓對方像盲頭蒼蠅一樣摸索,待其犯錯後立即謾罵對方,像大家都恥笑的「小粉紅」一樣?

是,在內地這樣的條件下,我們沒法期待內地生的民主意識及廉潔意識能像香港人這麼高,但若然內地生在港讀書期間,能在周圍友好的香港人影響下,提高民主意識和廉潔意識,對雙方不都是一件好事嗎?至於內地生,既然選擇來香港讀書,就應該對雙方價值觀的衝突做好心理準備。在這種時候,內地生要做的不是高叫自身文化優越,用類似「內地文化就是跟香港文化不一樣」的理由,來拒絕承認自身行為與香港文化衝突的事實。相反,雙方要主動了解為什麼對方覺得你們是錯的,差異究竟是在哪裏,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差異,以及如何避免下一次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的犯錯。

但歸根到底,依然是溝通問題。不交流,就不知道有關對方的信息,就只能一直盯著人家的標簽不放,然後陷入無休無止的敵對中。尊重文化差異,是每個人都該做到的事。但尊重不代表什麼都不做,不代表處於主流的一方可以因此過度攻擊對方,也不代表非主流的一方可以以此作藉口而不承認錯誤。

江川 敬啟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