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端】基辅记者手记:他们知道,“与乌克兰同行”只是全世界的陈词滥调俄乌战争

【读端】基辅记者手记:他们知道,“与乌克兰同行”只是全世界的陈词滥调

每个乌克兰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坚忍应战。

【读端给你听】上门助浴:卧床老人与帮他们洗澡的人

对长年卧床的老人来说,上门助浴不仅仅是保持洁净,也是一次与门外世界的连接。

人脸识别到底是甚么?演算法是不是无所不能?

人脸识别系统无处不在,我们似乎已无法抗拒一举一动被记录下来;但这些模拟人脑的演算法,其实远非牢不可破。

“天上有云、中间有网、地上有格”——中国监控国家的诞生

一个个摄像头构建起庞大的数字利维坦,普天之下,莫不在网格之中。

像酿酒一样造肉:我们距离肉食革命有多远?

“替代蛋白或植物肉的出现,不再要求人们因道德而去转变为素食主义者,而是希望在不牺牲口感享受的前提下,找到一个替代。”

为了润,38岁再上大学——成功移民到澳大利亚大农村之后

移民这条路总是出乎意料:有时你以为自己已到达终点,却没想到是另一场接力赛的开始。

【读端给你听】《苹果日报》,香港最后一份异议报纸的终结

《苹果》终章带来的,是主流报章的论述广度向中间温和取态的猛然收窄,政治异见被拒诸公共舆论之外。

【读端给你听】离开过的他们,今天会留下吗?重访97纪录片中的香港人

“我没有想到,最后全部人都回来了。”九七前,导演游静访问了8个离开香港或刚刚回流的人,20年后,我们回访了他们。

【读端】M+博物馆里,一根中指戳中谁:香港的20年国际艺术大梦就快醒?

“你用M+可以比拟香港本身。 香港本身,很多事原本都可以做得很好...... 突然不知去了哪里。”

端传媒七周年:我的未来,谁的选择?

这些故事有关选择、有关未来,常常混沌、几乎无解,但总是与你我息息相关、无可逃避。

【读端给你听】大雪过后,归来的人(一)历劫

两名台湾青年相伴尼泊尔登山,因大雪被困,整整47天后方才被搜救队找到。梁圣岳奇迹般生还,刘宸君则在获救3天前身故。

一对中国母女的避孕选择:当身体自主遇到国家规训

她们对于性与生育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选择,又在中国人口生育政策的变动里共同颠簸,共享或见证著一些相似的生命体验。

重复堕胎的女孩:匮乏的避孕教育和被忽视的性意愿,只有堕胎是自由的

“好像很难只是让对方晚上陪我,但不发生关系。我觉得对方总是想要发生性关系。”

在台湾,这些人工流产的故事不能说出口

多年来,台湾年度人工流产人次屡屡高于出生人口,不开放的社会氛围却始终让人无法说出自己的经历。

端小聚回顾:我的生育选择,我的身体,真的可以由我作主吗?

“经常有朋友问我,怎么平衡育儿与工作,我觉得其实是没有办法平衡的”。

豪赌人生下半场:移民路上的中国中产

在这个国家,他们过去做过许多决定,每次都赌对了。他们本以为可以一劳永逸,谁知人生来到下半场,新的赌局又开始了。

想“润”的60后:从文革到计划生育,压倒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上海封城

“时代的一粒灰,只有落在你自己或者你家人头上,才会成为一座山。”

【写给当时的你:三】房间里的大象,潦倒的理想:可决定未来的还是我们这些人

理想可饱腹吗?可取暖吗?可带货吗?可“治疗精神内耗”吗?

【写给当时的你(二)】科技、社媒与“进步”⋯⋯回给两则来自2017年的留言

这样寻找共识的反反复复的过程,来来回回的辩证,我觉得--大概比科技本身,更值得我们寄予希望。

【写给当时的你(一)】每一天,该怎么过?

“我既没有愁苦到足以成为诗人,又没有冷漠到像个哲学家,但我清醒到足以成为一个废人。”

【读端给你听】刺耳的声音不见了?中国调查报导的冬天(上)

10年前的那个江湖,调查记者以兄弟相称,他们互通有无、行动一致,希望用自己的报导行侠仗义。

【读端给你听】刺耳的声音不见了?中国调查报导的冬天(下)

报道做不了、发不出,比这更大的打击是──他们发现社会并没有因为他们的报道而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