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传媒七周年大陆深度

一对中国母女的避孕选择:当身体自主遇到国家规训

她们对于性与生育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选择,又在中国人口生育政策的变动里共同颠簸,共享或见证著一些相似的生命体验。

中国上海,妈妈带着小孩到一个市内一个公园玩耍。

中国上海,妈妈带着小孩到一个市内一个公园玩耍。摄:Carlos Barria/Reuters/达志影像

端传媒记者 易小艾 发自新加坡

刊登于 2022-08-28

#端传媒七周年#生育#计划生育

【编者按】“我的身体,我的选择”,一句来自1960年代末的口号,万未料到,会在半个多世纪的未来,再次撞到一堵堵令人心寒的高墙,还是那一堵父权、还是那一堵暴力。这个系列的故事,来自2022年,她们——我们——时而被视作生育机器、时而被道德甚至法律绑架,时而奋力维护自主权、时而被同为女性的至亲质疑⋯⋯想问未来,这些故事还要重演多久?本文来自端传媒七周年专题报导“Not My Choice”,欢迎点击阅读更多关于生育与身体的故事。

2018年8月的某个下午,21岁的李虞躺在N县妇幼保健院的手术床上,左臂被绿色布帘遮挡,她把头僵硬地偏在右侧,紧闭双眼,一动也不敢动。

N县是中国东南内陆的一座小县城,李虞的出生地。这座县城的妇幼保健院保留着上世纪事业单位建筑的所有特征——窗户排列整齐森严的三四层楼,方正,老旧,李虞所在的二层手术室甚至简陋得像旧教室,严实的窗帘更塑造出一种恐怖片的氛围。

“我当时真的超级无敌害怕,”李虞回忆,那是她第一次皮埋,整个过程不过10分钟;但她脑海里已闪过武侠电影中手脚经脉被挑断,再也无法动弹的片段,“我没有做过什么‘大’的手术,又很怕痛,上一次需要打麻药躺在手术床上,还是拔牙。”

“她觉得很害怕,但我觉得没什么。”李虞的妈妈陈慧是一名医务工作者,50出头,对医院和手术器具早已见惯不怪,她平静地站在手术室外等待著。

皮埋是皮下埋植避孕法的简称,将含孕激素的埋植剂放在女性手臂皮下组织中,向人体缓慢释放孕激素,以停止排卵、宫颈粘液变稠阻碍精子的方式实现避孕,有效期可达3-5年。除了用于高效、可逆的避孕,皮埋也是有效缓解痛经的方式之一,部分国家或地区还会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不过,因需到期更换,部分人会出现不规律的突破性出血、月经延长等后续影响,持续问诊概率高,因而在中国大陆未被普及。

与此同时,放置时间更长、成本更小、避孕效率同样高的宫颈内节育环(IUD),尤其是铜制节育环,则成为中国计划生育时期执政者推行强制节育的首选。但与皮埋一样,节育环也非人人适用,除宫颈型态可能导致脱环、不匹配等,同样可能引起经期延长、血量增多、或痛经加剧等症状。

陈慧就因月经时间过长、出血量过多,40岁时在医生的建议下摘掉了节育环。

李虞与陈慧,是诸多站在不同世代路口的中国母女的缩影:她们一面对于性、婚姻、生育、甚至女性的身体,有不同的理解,做不同的选择,一面又在中国人口生育政策的变动里共同颠簸,共享或见证著一些相似的生命体验。

2010年12月,中国西安玛丽斯特普诊所,一名医生为进行人工流产手术做准备。
2010年12月,中国西安玛丽斯特普诊所,一名医生为进行人工流产手术做准备。摄:Ng Han Guan/AP/达志影像

皮埋

难忍痛经,是李虞提出做皮埋时,对陈慧摆出的最主要、最有说服力的理由。

几乎每次来月经的头两三日,李虞都是靠吃布洛芬渡过的。某次年底回家恰逢月经周期,半夜12点痛到无法入睡的李虞,哭喊著要吃布洛芬,陈慧一面觉得心疼劝她早点睡,一面总担心“是药三分毒”,于是安慰说第二日早上去买。

“不!我现在就要吃!”李虞怒气冲冲地拿起手机搜索外卖,并立刻下了单。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