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传媒七周年大陆深度

想“润”的60后:从文革到计划生育,压倒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上海封城

“时代的一粒灰,只有落在你自己或者你家人头上,才会成为一座山。”

2022年5月3日,上海因封锁期间,居民坐在一扇锁著的大门后面。

2022年5月3日,上海因封锁期间,居民坐在一扇锁著的大门后面。图: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特约撰稿人 白莉莉 发自广州

刊登于 2022-07-27

#出走的选项#端传媒七周年#润学#上海封城#独生子女#三孩政策

【编者按】人们如何作出“移民”这样一个彻底重写人生的选择?是随波逐流时忽然遇到分水岭,还是骆驼身上那最后一根稻草压下后才按下“重启”键?在中国大陆,跨世代﹑跨阶层的“润学”纷纷扰扰;而在香港,持续的移民潮正在将香港记忆带到远方。可以肯定的是,“出走”的选项看似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但连环的未知和不确定性,也在前方。本文来自端传媒七周年专题报导“出走的选项”,欢迎点击阅读更多关于流动与移民的故事。

进入5月,95后张明发现,过去一些敏感话题,开始慢慢在家庭内部脱敏。

比如台海问题。过去,父亲张立达总是振臂一呼或双指扣桌:“打!必须拿下!”现在,他的观点是:同胞当然不能打同胞。

再比如面对疫情,父母曾是坚定的“清零派”。过去一年,张明最熟悉的一个场景是:在位于杭州上城区的家中,在那个他自称“大得能打羽毛球”的客厅里,母亲向莉靠在沙发上刷抖音,父亲张立达侧卧在一旁的贵妃椅,通过手机看股市行情——65寸的液晶电视,滚动播放央视新闻频道关于美国、欧洲的抗疫新闻。“国外死那么多人,就是躺平!”

一聊到“清零还是共存”,张明总和父母吵得不可开交。但如今,母亲的态度是:“清零的次生灾害,谁来负责?”父亲则会说,“说国内防疫好的,看看上海的现状吧。”

在张明看来,让父母态度彻底出现“大转弯”的,是封城期间舅公经历的一次意外。4月23日,上海浦东新区政府下发通知,要求对区内的封控片区、楼栋实施硬隔离措施。所谓“硬隔离”,即用钢条、金属围栏、围挡焊死有阳性病例的单元楼。

因为同一栋楼头天晚上发现两例阳性,张明舅公所在的浦东某小区当即被硬隔离——即原则上不允许楼内居民外出,包括就医。舅公有一子一女,女儿在加拿大当家庭主妇,儿子在苏州上班,因为疫情管控进不去上海,为舅公请了一位日常看护。但因为上海严格的防控政策,看护进不去舅公家,从四月初浦东封城起,舅公的日常起居,全靠几个好心邻居照料。

24日晚,舅公“心脏突然堵得慌”,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治心脏的速效药——那天正好断药了。他赶紧给邻居拨电话,邻居想办法向同一栋的一户人家借了几粒速效救心丸,才让舅公转危为安。

向莉用“简直胡搞”来形容这次意外。“之前看到有人发上海人在封城期间的悲惨遭遇,我还不信,直到老舅快被隔离政策搞死了,我才发现那些人间惨剧都是真的。”

舅舅出事后,向莉时刻关注上海的防疫政策,生怕哪天“一个拍脑袋的政策一出,又是折腾大一批普通老百姓”。张立达安慰妻子,“你急也没用,咱们眼下能做的,只能是自求多福。”

张明说,自从舅公经历意外,父母房间的灯“经常通宵亮着”。“我爸天天想着把银行里的钱一点一点取回家,我妈就一直刷手机看新闻。”张明也感觉到父母在观念上的明显转变:花时间看今日头条的时间少了,拉着儿子帮忙下载vpn,花时间看/听所谓“敌台”的时间多了,比如纽约时报中文网;不再积极下楼做核酸,“做那玩意没什么用”;会特意叮嘱张明“你在外网看到什么新闻,记得截一下屏,我们也想看看”……

直到6月2日,也是上海解封的第二天,向莉和张立达第一次向张明打听移民的事。

那天,程序员出身的张明刚回到家,一推门,就听见父母问话:“最近有咨询移民中介吗?”“现在移出去是不是比以前更难了?”“如果你出去的话,可以带上我们吗?”

2022年7月1日,上海,人们戴著口罩走过一道屏障。
2022年7月1日,上海,人们戴著口罩走过一道屏障。摄:Aly Song/Reuters/达志影像

顺从它,适应它,最终你就会习惯它

在外人看来,张明生活优渥。一个佐证是他位于杭州中心城区上城区的家——那是十三年前、他初二时,父母买下的江景“豪宅”:150平米的房子被分成四个房间,除了父母的主卧和自己的小房间,张明还拥有自己的一个书房。

在全家来到这个江景房居住之前,父母在九十年代末,各自从所在单位分到一套房。自张明出生起,一家三口就住在母亲单位分的70平米的两房一厅,“据说只花了几万块。”等到张明读初二,父母决定买新房,父亲把单位分的房卖了,倒腾出了“一点钱”。当时均价是1.3万元/平米,如今已是翻了五倍的6.5万/平米。

从小,父母就教育张明要“听老师的话”,“为学校争荣誉”,“早点融入集体对你以后有好处”。父亲张立达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退休前在机关单位从事人事方面的工作,一向是公司的“五好员工”,“党员先进模范”。“你爸就是管人事的,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就是和谐相处,中国社会只有你去适应的份,没有它反过来适应你的道理。”这是张立达经常跟张明说的一句话。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