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电影

《广告牌杀人事件》:所有自诩正义者都难把正义维持到底

在这个正义形式的面前,人们是看不到其背后的;在广告牌前,人就划分成两边,需要靠向一边站。

《广告牌杀人事件》(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电影剧照。

《广告牌杀人事件》(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电影剧照。摄:Imagine China

特约作者 谭以诺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18-01-19

#电影

《广告牌杀人事件》成为今年金球奖大赢家,也成为了奥斯卡的大热,尤其是剧本一项,实在是不二之选。故事发生在美国中西部密苏里州一个小镇Ebbing,米德烈的女儿被奸杀七个月后,警方早已放弃查案,米德烈太太决定租借小镇外的三块广告牌,挂起巨大的字句:“死时被强奸”、“而还未有人被捕?”、“怎么会这样呢?威路比警长”。广告版矛头直指威路比警长。

故事就在这两人之间角力。一方是心痛女儿被奸杀的母亲,一方是镇上唯一一个比较合情理的警员,尽忠职守,受镇上居民爱戴,并且患有绝症只剩数个月命。两方都有观众同情的元素,观众就在两份同情之间拉扯。受害者自会得到同情,但尽忠的好人大概也不会是坏人,受害者这样咄咄相逼将死之人也实在不该了。况且警长不是说了吗?他把所有线索都查尽了,不是他没有努力,而是悬案难破呀,米德烈,何苦为难好人呢?

只正自身不等于活在罪恶之外

好人(good man / decent man)在电影中不是随意的出现,而是经过仔细经营的。好人正正是这电影要针对的其中一个主题。或者这样说吧,在问责(米德烈为代表)与好人(威路比为代表)之间,到底该如何平衡呢?又或者,在你们观看电影之际,会否很快就倾向支持威路比所代表的好人价值呢?而也觉得米德烈有点欺人太甚?尤其是在这个已经没有甚么好人的小镇上(电影对白透露了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和各种暴力),我们就更易同情或认同威路比所代表的好人了。

然而在这个充满暴力、仇恨与野蛮小镇中,好人会否变成了姑息?而或许,寻根到底的米德烈才能揭出真相。的确,编导的马田麦当奴(Martin McDonagh)没有简易地倾向好人价值,他甚至是封杀了好人,并其所可能引向的英雄主义。当米德烈在广告牌提出控诉后,威路比重新拿出档案再次侦查。按一般警探片的理路,这个好警长/好爸爸/好丈夫/好人将会抽丝剥茧,找到凶手,还死者一个公道。我们期待他成为故事的英雄,解决所有问题,甚至期待他会整顿警队,使小镇走上正轨。但他没有,他没有不是因为他不尽忠,而是他决定不再活下去。电影中段,他与妻儿过了快活的一天后,决定自杀,了结自己。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