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实质意义是否真如索尼经典的联合创办人 Tom Bernard 曾说的“像赢得世界杯一样令人欢欣鼓舞”,但每年从提名到九强出炉到五部入围影片正式公布再到颁奖的全过程都备受瞩目——特别是那些选送的影片有“得奖之相”的国家,会格外关注整场角逐。不过遗憾的是,这一年一度“为国争光”的娱乐战场,基本上和中文世界关系不大。尽管两岸三地每年选片“申奥”也都姿态郑重,但华语片至今依然只有《卧虎藏龙》曾获最佳外语片奖。
事实上,中港台三地就连能正式入围该奖的电影都屈指可数。
台湾1957年就有以原住民(泰雅族和阿美族)部落为背景的爱情文艺片《阿美娜》参与奥斯卡,两年后,电懋出品的家庭伦理片《雨过天青》代表香港参加角逐,中国大陆则是改革开放后的1970年末才提交首部电影参奖。但大陆和台湾周期相对固定地选送影片都要等到80年代之后,香港则是90年代初。其后长达近四十年里,两岸三地拿到过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导演只有三位:张艺谋(3次)、李安(3次)、陈凯歌(1次)。对比一下曾经12次入围的日本、10次入围的以色列和8次入围的墨西哥,整个华语世界所获得的外语片提名纪录明显偏少。
这是否能够证明奥斯卡并不青睐华语电影?答案既是肯定的,却又不尽然。在理解为何华语片很难胜出的脉络前,先要知道什么是奥斯卡心目中的“最佳外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