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电影

利爪钝了──《黑豹》背后的美国大国意识

瓦干达到底是非洲中心主义的一个意象,是美国漫画意识反抗的一次更新,还是“美国”大国意识的一种投射?

《黑豹》电影剧照。

《黑豹》电影剧照。摄:Imagine China

周实微

刊登于 2018-03-07

#电影#周实微#评论

好莱坞大力筹拍《黑豹》(《Black Panther》),在过去或许是一桩奇事,但眼下却来得正好。这部电影的处境与去年《Wonder Woman》颇为相似。黑人与女性扮演的超级英雄担正主角,商业成功机率曾经极小,但当多元化和性别议题热度一再飙高,这些电影便从过往的“稀有动物”变成顺应时势的大片。它们在市场上的遭遇也如此相似,不仅先后成为社交平台的热门话题,也都历史性地拿下超高票房,如今是电影工业发展中不得不谈的现象级电影。

名正言顺了,好莱坞动作商业电影制作的难度也实则加大了。2006年《Casino Royale》在争议中上映,这套007电影在浪潮般的质疑中起用 Daniel Craig,彻底去除007的雕琢和贵族气质,让他变成鲁莽勇武的英雄,颠覆了过往旧绩。自此,电影大厂渐渐为电影换上新装,更新谈吐。动作大片有了新的发展轨迹和文本语法,只图热闹已经此路不通。好莱坞要为这些古老而传统的题材重新赋值。重启,改编,再造,翻拍,大难题当前,片方都希望自己手头的题材和公式可以顺应新的时事语境,在新的观影潮流下复活。面对眼下的电影观众,1941年出生的 Wonder Woman,1953年出生的 James Bond,与1966年的 Black Panther,他们的年纪也实在相差不远了。

英雄的新价值──回应现实

漫威(Marvel)出品的超级英雄,要凸显自己新的价值才可以存活。动作商业电影要改变旧有框架,贴近现实最有力的手法之一,就是在电影里尝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尽管这些电影提出的解决方法往往过于天真。它总需要一个设置好的现实语境。

新版《蜘蛛侠》(《Spider-Man: Homecoming》)电影没丢掉英雄的贫民出身和多嘴性格,选用一段自拍短片作电影开头,讲青少年不被成年人信任的同时,如何对抗大反派的故事,反派身份恰恰又是被美国政府冷待的中小企业主;DC的《Wonder Woman》就更得天独厚了,它写成于拉登被击毙之后,上映时特朗普(川普)已上任。这个故事里主角最主要的价值斗争是:杀死最大的魔头,世界就会变好吗?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