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猶主義」標籤在德國:失靈的民主和自我中心式的歷史愧疚
德國現有的輿論環境之下,任何對於以色列國的批評,都可能會被解讀為是對猶太人的攻擊和敵意,被貼上反猶主義的標籤繼而被禁止。
加沙戰爭的漫長陰影:以色列的戰略困境與戰後加沙的重建難題
以色列尋找安全夥伴的可行性渺茫,繼續單方面撤退不可接受的前景下,對加沙的重新佔領成為戰後最可能的情況。
巴黎來信:巴以問題正撕裂社會,減對烏戰關注,增恐襲風險|Whatsnew
比起滿街飄揚的以色列六芒星旗幟,「不應忘記烏克蘭」的標題顯得黯然失色。
《巴勒斯坦問題》:薩依德的思想遺產,如何幫助我們理解以巴衝突的本質?
巴勒斯坦人在歷史上存在麼?以色列的立國意識形態是什麼?一國方案的倡議有多大可行性?
喬瑟芬:以巴衝突中的台灣輿論場——帝國夾縫下的戰爭焦慮與代入感
台灣應該是全世界少數能同理巴勒斯坦處境的國家,但同樣身不由己的歷史,並未讓台灣人心生同理。這又是為什麼呢?
消失的巴勒斯坦人:美國輿論場裏的殖民主義幽靈
對一場巨大的人道主義危機和潛在的屠殺熟視無睹,這是美國精英階級的一次集體道德破產。
為什麼華人教徒總是無條件支持以色列:冷戰思維﹑右翼保守力量與宗教狂熱
「每個華人基督徒的心中都有一座錫安山。」
以哈戰爭蔓延網絡空間,伊朗、俄國和印度網軍亦有參戰|Whatsnew
戰爭新聞越來越像「戰爭迷霧」,事實核查的難度亦隨着戰爭強度日益增加。
反美、反猶、仇穆:簡中輿論場圍繞巴以衝突的他者想象與自我投射
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反猶與反帝如何產生合奏,也可以看到國家利益與民族主義間的錯位。
一場事先張揚的襲擊:以色列國內政治的動盪,如何令哈馬斯看到可乘之機?
當以色列反對派僅僅批評內塔尼亞胡和他的新盟友,卻對維持軍事佔領和殖民的行為熟視無睹時,他們能改變巴以關係的暴力循環嗎?
開戰一周:以色列大規模反擊;加沙斷水斷電,轟炸不斷|Whatsnew
戰爭沒有結束的跡象,加沙正面對嚴重人道主義危機。
鮑克凡:弱者如何「與敵同眠」?巴以一國方案的探索
如果獨立建國的希望愈發渺茫,那麼巴勒斯坦人為什麼不學習南非黑人族裔,在同一個國家中反抗種族隔離、爭取平等權利呢?如今巴以「一國方案」不再是一個無人問津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