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哈馬斯戰爭評論國際深度

反美、反猶、仇穆:簡中輿論場圍繞巴以衝突的他者想象與自我投射

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反猶與反帝如何產生合奏,也可以看到國家利益與民族主義間的錯位。

2023年10月17日,受傷的巴勒斯坦人在加沙走廊中部al-Ahli 醫院中等候醫治。攝:Abed Khaled/AP/達志影像

2023年10月17日,受傷的巴勒斯坦人在加沙走廊中部al-Ahli 醫院中等候醫治。攝:Abed Khaled/AP/達志影像

大吉嶺

刊登於 2023-10-19

#簡中互聯網#哈馬斯#以巴衝突#巴勒斯坦#以色列

10月7日,哈馬斯在加沙地帶發起對以色列的突然襲擊(即「阿克薩洪水行動」),隨後以色列也在總理內塔尼亞胡宣布下進入緊急狀態和戰爭狀態,以國防軍更發動「鐵劍行動」,誓言報復加沙地帶的「恐怖分子」。這並非近年來才出現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較大規模衝突:在以色列持續以拓建猶太人聚居點,搶奪巴人土地的種族隔離政策下,兩方幾乎也沒有和平相處可言。但哈馬斯此番發動的突襲,由於其對大量平民造成的傷亡,依然驚動了國際社會和輿論。在中國大陸的社交網絡上,隨着哈馬斯和以色列兩方行動進展,以及熱點事件帶來的反覆拉扯,包括微博在內的諸多社交媒體用戶也突然涌入「巴以衝突」的輿論戰場,使得這次戰事又一次如俄烏戰爭一般,成為又一面反映國內輿論生態的鏡子。

在外交部長王毅表態稱以色列近來的行動已經「超越自衛」之前,中國官方依然對此次事態持中立態度,外加中國與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方實際上都維持着不同層面的良好關係,這也使得民間輿論一度顯得更加多樣化。在哈馬斯襲擊雷姆音樂節,造成平民傷亡之後,以色列駐華使館的官方微博也迅速向微博網友宣布了緊急事態的發生,同時藉助參加音樂節遇襲而不知去向的諾雅·阿伽瑪尼(Noa Argamani)的「中以混血」身份,試圖在輿論上贏得中國網民的支持。此舉結合「哈馬斯=ISIS」的說法,也讓不少中國網民留言同情和支持以色列——一方面,哈馬斯所作所為是證據確鑿的恐怖襲擊,出於最起碼的道德觀念,譴責哈馬斯是再正常不過的舉動;另一方面,比起俄烏戰爭爆發後不少中國網民對於俄羅斯侵略行為的合理化,普通民衆對於巴以雙方並無太多了解,也就使得襲擊發生後的短時間內,「站隊」現象並不顯著。

以色列的鐵劍行動步步進逼。13日,以軍通知聯合國他們將發布「疏散令」,要求110萬在加沙的巴勒斯坦人24小時內遷徙到該地區南部以規避軍事打擊。而到了18日,加沙的一所醫院發生爆炸,造成500餘人遇難,其中多數是平民、病患以及在醫院避難的民衆。以色列國防軍發布一段錄音稱是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組織所為,但巴勒斯坦官員則稱是以色列空襲所致,沙特阿拉伯隨後也跟進指責以色列襲擊醫院導致平民傷亡。隨着以色列反擊的到來,外加哈馬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間的歷史恩怨不斷被帶入輿論場,中文互聯網對於此次衝突的討論也逐漸起了變化,陌生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不斷變得更加具體。巴以的「本來面目」在看似變得明朗的同時,卻也布滿中文互聯網對於陌生他者的想象。這種想象背後,也充斥着人們藉助巴以問題對自我定位的投射。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反猶」與「反帝」如何產生合奏,也可以看到國家利益與民族主義間的錯位。

2023年10月16日,一名以色列軍人以巴衝突中喪生,並在耶路撒冷舉行葬禮上﹐親友表現傷痛。攝:Leon Neal/Getty Images
2023年10月16日,一名以色列軍人以巴衝突中喪生,並在耶路撒冷舉行葬禮上﹐親友表現傷痛。攝:Leon Neal/Getty Images

猶太人在簡中主流輿論場中的位置

2019年,以色列駐聯合國大使丹儂(Danny Danon)在聯合國發言時,舉着《聖經》,聲稱這份「土地契約」中記載了以色列人對於這塊土地千年來的所有權,引發一時議論。在西方主流意識形態塑造下,猶太人的身份及其受害者形象,經歷了大規模的反猶主義,尤其是納粹的大屠殺之後,已經變成一種天然的政治正確,並且這種受害者形象也為戰後以色列復國及其統治帶來了大量便利。但在加沙-以色列衝突再起的當下,中國民衆因為無需揹負歐美對於猶太人的「愧疚感」,更多地也把目光聚焦在了以色列長期以來對巴勒斯坦人的壓迫統治上。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