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哈馬斯戰爭國際深度

一場事先張揚的襲擊:以色列國內政治的動盪,如何令哈馬斯看到可乘之機?

當以色列反對派僅僅批評內塔尼亞胡和他的新盟友,卻對維持軍事佔領和殖民的行為熟視無睹時,他們能改變巴以關係的暴力循環嗎?

2023年10月11日,加沙,以色列空襲中被摧毀的房屋廢墟。攝:Ibraheem Abu Mustafa/Reuters/達志影像

2023年10月11日,加沙,以色列空襲中被摧毀的房屋廢墟。攝:Ibraheem Abu Mustafa/Reuters/達志影像

特約撰稿人 劉怡

刊登於 2023-10-16

#哈瑪斯#內塔尼亞胡#以巴衝突#深度中東#中東政治#巴勒斯坦#以色列

【導語】2023年10月7日,隨着哈馬斯武裝衝出其控制的加沙地帶,主動襲擊以色列領土,巴以兩國爆發了近年來規模最大,傷亡人數最多的正面衝突。擁有絕對軍事優勢的以色列,在迎來第四次中東戰爭50週年紀念日之際,再度遭遇了一場始料未及的突襲。內塔尼亞胡政府隨即宣布全國進入戰爭狀態,雙方的軍事行動目前仍在進行中。

哈馬斯選擇在2023年發動這場襲擊,既是中東外交格局劇烈變化的結果(延伸閱讀:《後反恐時代、「大迂迴」與未完成的革命:走向新「冷戰」的中東世界》),也和「比比」·內塔尼亞胡2022年底第三次執政以來,以色列政壇的持續動盪有關。「比比」主推的司法改革,在以色列國內引發尖銳對立,軍隊內部也有批評之聲。整個2023年,以色列政府一直處在抗議活動的風口浪尖,無暇他顧,這就為哈馬斯策劃並發動10月的「阿克薩洪水」行動提供了機會。

本文作者為中東事務觀察者、全球衝突報道記者,2015-2023年曾20餘次前往中東國家做現場探訪和報道。

這是一場事先張揚的襲擊。儘管它在實際發生前,始終帶着中東地區常見的「狼來了」故事的色彩。

2022年最後一週,當我的巴勒斯坦朋友薩利赫在WhatsApp上告訴我,「巴勒斯坦人的抵抗之年和生存之戰即將到來」時,我並沒有太認真回覆他。畢竟,從十多年前第一次報道中東事務開始,聽巴勒斯坦知識分子預測「第三次因提法達」,就成了一項例行作業。我甚至能準確地用阿拉伯語讀出「因提法達」這個詞:Intifada,意思是振動、顫抖。

1989年,巴勒斯坦國西岸第一次起義期間,三名戴著頭巾的示威男子在一棵樹下休息。攝:Derek Hudson/Getty Images
1989年,巴勒斯坦國西岸第一次起義期間,三名戴著頭巾的示威男子在一棵樹下休息。攝:Derek Hudson/Getty Images

1952年,伊拉克革命者第一次用「因提法達」這個概念,描述始自街頭的民衆起義。而從1987年開始,它成為了巴勒斯坦現代史的一部分。那一年,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民衆走上街頭,以石塊和燃燒瓶宣泄自己對以色列軍事佔領的不滿,史稱「第一次巴勒斯坦因提法達」。這次漫長的起義,孕育了伊斯蘭抵抗運動,也就是今天的哈馬斯(Hamas),並間接催生了1993年的《奧斯陸協議》。

而2000年到2005年的「第二次因提法達」,或者叫「阿克薩因提法達」,見證了西岸和加沙城市游擊戰的全面升級。它宣告「正統」的阿拉法特時代壽終正寢,也使哈馬斯第一次成為了巴勒斯坦立法機構中的多數派。從那時起,「因提法達」幾乎成為了巴勒斯坦建國敘事的唯一中心。以至於最近十幾年,當巴勒斯坦的政治和外交處境一路滑落至谷底時,預測並召喚「第三次因提法達」,漸漸成為了一種帶有宗教禱告意味的舉動。

「因提法達」真的還會來嗎?帶着這樣的疑問,2019年秋天,我在約旦河西岸度過了將近一個月(延伸閱讀:《巴勒斯坦沒有新聞:約旦河西岸的生與死》)。親眼見證西岸從經濟到社會的殖民地化,以及加沙在長期封鎖下陷入的暴力循環,使我極度懷疑「第三次因提法達」這個故事的可信度。當暴力和政治動員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形的「因提法達」,似乎只剩下了宣傳價值。因此,儘管我早已知曉,為西岸一家智庫工作的薩利赫,與諸多巴勒斯坦政界人士交情匪淺,但他的信誓旦旦並沒有說服我。畢竟,類似的表態,在過去若干年裏,已經讓我感到疲勞了。

但這一回,薩利赫似乎異常篤定。幾天後,他在接受卡塔爾半島電視台採訪時,把同樣的話又說了一遍。

時間進入2023年,週期性的緊張空氣漸漸開始升騰。1月3日,新任以色列國家安全部長本格維爾(Itamar Ben-Gvir)挑釁式地闖入耶路撒冷聖殿山,開啓了熟悉的衝擊—反應循環。從那時起到9月底,西岸和加沙周邊爆發衝突的次數幾乎相當於此前三年之和。在1月下旬的東耶路撒冷猶太教堂槍擊事件和4月7日的連環汽車襲擊案中,還出現了巴勒斯坦槍手主動出擊,對西岸猶太人定居點和交通設施實施攻擊的情況。一瞬間,我似乎突然嗅到了奇怪的氣息:類似的「壓力測試」,在第二次「因提法達」前夕也曾反覆出現。它們距離一場真正的「因提法達」,當然還有很長的路。但可以肯定的是,2023年已經被巴勒斯坦武裝團體設定為「打破沉默之年」。現狀不會持續下去。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