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文化現象
「脫口秀找到了不屬於它的觀眾」:中國脫口秀演員、觀眾如何看審查和舉報
現場演出的稿件都是很久以前就審批好的。我去年提交的稿件和上半年的稿件,都還沒有排到隊審批呢。
脫口秀行業風暴:「中式」冒犯,國家暴力認同,與「審查外包」
從民間無負擔舉報、分食流量的大小官方到外圍KOL,層層配合、形成了一套幾乎無縫隙的「作風優良,能打勝仗」的演出審查系統。
他們曾經拍攝人物紀錄片,在人和作品之間兩難
這是三位紀錄片工作者與拍攝對象溝通的經歷。
從姜濤灣出發:鏡粉一年實習生
這幾年來我都在實習另一種默契、試圖活出另一種樣式。
從內地生到「香港人」,再從香港到北京,一位新聞學院畢業生的流離與紀錄
保留下對「正常」的判斷,留下那些對「好」的記憶,嘗試去回答「我們何以至此」,將注定成為「我」和「我們」一生的功課。
《給十九歲的我》政治相對「安全」,才可在金像獎典禮高呼「上咗先算」?
紀錄反修例運動的《時代革命》、探討香港不同世代政治立場的《憂鬱之島》等紀錄片,雖在外地大放異彩,卻依然沒法在香港上映。
《霍格華茲的傳承》,輿論批評的背後
最好的遊戲並不只是把性小眾角色當成錦上添花的裝飾品,而是試圖講述受這群人的經歷和生活。
海外中國年輕人眼中,意外成為「搜索引擎」的小紅書
「用小紅書搜索的目的是,你想問一個跟你背景相似的中國人,美國超市裏什麼是最好用的。」
張婉婷遭人格謀殺?「人血饅頭」與「張大盜」,崩壞的集體情緒如何修復
Mirror演出意外令後2019集體政治能量避風港的粉絲文化倍遭打擊,情感能量隨即流向香港電影,直至今次失控的謾罵和攻擊
張婉婷與港產片軒然大波:當香港人(只能)在電影裡追求公義
短短幾日,張婉婷從交出真摯作品的導演,變成販賣少女青春、吃人血饅頭的魔頭;也因加盟「說好香港故事」再多一個維穩導演的罵名
七問《給十九歲的我》爭議:世代、權益、教育和紀錄片倫理
一部紀錄片的程序及拍攝倫理引發全港討論,紀錄過程中哪些環節不應忽視?如何進入學生的世界,互相理解?
為什麼「goblin mode」不是「躺平」?當「年度詞彙」來到華文語境
中國的問題西方也有?哥布林模式出自當下網絡文化的個人主義、虛無和享樂意識;躺平要回應的,則在中國語境才有?
1
...
5
6
7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