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文化現象
評論|
大S的告別方式:台娛鼎盛期全記憶,「我這輩子就是要過別人的八輩子」
是她告訴我們,女生可以脫序可以搞笑可以毒舌,可以肆無忌憚可以大哭大笑,可以比傳統女性更當代更立體。
評論|
2025春晚:人海戰術中,一場「AI概念股大會」?
人海戰術營造出的節日熱情,也意味著人均露臉一瞬間的曇花一現。或許有朝一日晚會徹底變成機器人專場,觀衆會更喜聞樂見。
評論|
2024中國電影產業總結:票房危機下,一個女性電影年
女性電影已從小衆領域走進主流,甚至有投資人表示,難以想象未來還有誰願去看一個以男性為主體的故事。
2024年終專題:媒介變遷下,文化生活的變化|端聞 Podcast
電影本身像一個媒介,一個鏡子,反映不同社會的所在的脈絡。
台灣追星族的「政治出櫃」:青鳥行動中,手燈點亮的身份認同與符碼攻防
「對追星人而言,粉絲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身份認同。」
評論|
誰發明了現代聖誕:華人地區聖誕節,「少」了什麼?多了什麼?
我在香港過了40多次的聖誕節,從沒使用過「洋節」或「耶誕節」的稱呼,聖誕節是西方節日,也是「我們的節日」。
謠傳、訛詐、圍剿:全球右翼玩家掀起的「遊戲門2.0」|端聞 Podcast
《黑神話:悟空》團隊被訛詐700萬美元?謠言為何不脛而走?
評論|
離散中國人的耽美書寫:瓊瑤以書寫愛情為事業,信仰愛情為志業
華國美學就是以耽美與誇飾為基調,以濃烈的感情與鮮豔的色彩,經由藝術、文學、流行文化進而建立中華民國史觀。
巴黎聖母院重開,馬克龍的「政績工程」成為特朗普的舞台|Whatsnew
已經「跛腳」的馬克龍在講話中說:「我們重新發現了偉大國家所能做到的事情:實現不可能」。
評論|
瓊瑤離世:和宮鬥劇時代相比,到底誰保守?
瓊瑤真像如今嫌棄她的人們所說的那麼落後、缺乏批判意識嗎?
評論|
《破.地獄》破記錄:城市更需破地獄,影院作為公共空間如何提供香港情緒出口
香港歷史從未出現過,電影院成為了社會議題最重要的公共討論場域:一個開放的、市民可於當中作出理性討論社會不同議題的場所。
【金馬61】2024金馬獎戰況一文盤點:電影努力書寫女性,市場只想看男生打架?|台港馬三地對談
當今政治環境,電影人必須選邊站?金馬獎的「華語」定義,被一部片打破了?入圍者中有一個人是影評人眾望所歸?
1
2
...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