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2018年精選:值得被再次閱讀的文字

此前我們回顧了2018年最受端會員關注的文章,此外,仍有諸多佳作讓人念念不忘。
2018年4月29日,四川大地震十周年前夕,映秀地震遺址的漩口中學前,一群遊客正在遊覽。

從政治變局回顧2018,是動盪的一年;若回看經濟變局,則在數字躍動之中看到蕭索;自下而上望去,我們看到螻蟻的力量… 一個世界,有若干種表達。

此前一份會員閱讀的榜單,呈現了讀者所注目的世界,但這又僅是舊年的一個切口。榜單之外,更留有諸多念想。端的編輯們選出他們各自珍藏的好文,可讀性強,意義深遠,視角獨特,被某句話觸動,這都或成為他們的推薦理由之一。

2018年的最後一天,我們拾得過去一年的「滄海遺珠」,用文字為讀者講述端的信念。

新聞不必只讀一次,這其中多得是值得被重新閱讀的文字。突破同溫層,看向未曾關注的議題,這裏也許有閱讀世界的新的方式。

2016年5月11日,時任香港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率領的香港特區代表團訪問四川,考察映卧公路、中華大熊貓苑等香港援建四川地震災區重建項目。林鄭月娥(左)和卧龍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張和民(右)參觀中華大熊貓苑。
2016年5月11日,時任香港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率領的香港特區代表團訪問四川,考察映卧公路、中華大熊貓苑等香港援建四川地震災區重建項目。林鄭月娥(左)和卧龍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張和民(右)參觀中華大熊貓苑。

100億為什麼花了8年?當香港援建遇上四川國情

點擊閱讀

這篇報導是「川震十年」系列的最後一篇重磅調查。

一國兩制,中國大陸和香港,兩種制度的碰撞一定是零和博弈麼?這篇報導展現了陸港在八年拉扯中曾生出的良性互動的微光,亦向現狀拋出問題——我們為什麼沒能守住這捧微光?又是如何一步步走進如今這「一團漆黑」的?

王炳忠時常前往父親王進步主持的板橋玉旨代天堂,向代天堂的王爺問事。周泓旭亦是代天堂信徒,曾多次來此問事、補運、許願。
王炳忠時常前往父親王進步主持的板橋玉旨代天堂,向代天堂的王爺問事。周泓旭亦是代天堂信徒,曾多次來此問事、補運、許願。

共諜案從何說起?王炳忠與周泓旭之間的五個關鍵字

點擊閱讀

這篇報導是周泓旭案系列報導之一,同時推薦下面這篇追蹤報導:

七個問題,解析王炳忠、周泓旭「共諜案」新進展
點擊閱讀

當台灣整個社會還對這起奇異的「陸生間諜案」霧裡看花時,端傳媒記者陳虹瑾去年十一月的第一篇獨家報導「台灣首宗『陸生共諜』周泓旭案,所為何來?」首先突破了僵局。

推薦人有相當理由相信,端傳媒對本案持續不懈的跟蹤報導,迫使台灣政府發布更詳細的案情,讓公眾獲悉事件的方方面面,也為兩岸關係歷史留下一筆可信的記錄。

60歲的Danny哥熱愛唱歌,臨近退休打算重拾年輕時的興趣,於一年半前到菜街唱歌,視菜街為「K房」。
60歲的Danny哥熱愛唱歌,臨近退休打算重拾年輕時的興趣,於一年半前到菜街唱歌,視菜街為「K房」。

從街頭表演到歌舞大茶飯,旺角菜街的賣藝江湖

點擊閱讀

香港旺角西洋菜街行人專用區問題,輿論普遍取笑唱歌的大媽,批評那些表演質素差劣。

這篇報導勾勒出,所謂的大媽歌唱團背後,其實有一條精心建立的產業鏈,背後的粉絲,也有著他們各自的故事,街上我們看來不怎樣的表演者,也有著自己不一樣的堅持。

剛果金首都金沙薩,當地工人正進行道路修建工程。
剛果金首都金沙薩,當地工人正進行道路修建工程。

資源換基建:在剛果金的工地,看懂「中國模式」

點擊閱讀

如何把複雜的故事寫得複雜,這是端傳媒國際組致力探索的重要題目。

在持續性報導「中國走出去」的過程中,我們意識到不能簡單地用一個國名,一個機構,幾個人匆匆勾勒一場上下合謀、裏應外合的政商巨網。

在這篇報導裏,我們嘗試將中國在非洲「用資源換基建」的投資模式,同時放在國企「走出去」和當地國「五大工程」兩個時空背景裏,為讀者提供更詳實而在地的全貌,也通過對一個案例的跨境白描,捕捉「一帶一路」時代,國際地緣政治的微妙變化。

2018年5月5日,中國為紀念「共產主義之父」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向其德國故鄉特里爾(Trier)贈送的一座高5.5米巨型雕像。中德雙方不同界別人士及當地民眾、遊客逾千人出席開幕儀式。
2018年5月5日,中國為紀念「共產主義之父」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向其德國故鄉特里爾(Trier)贈送的一座高5.5米巨型雕像。中德雙方不同界別人士及當地民眾、遊客逾千人出席開幕儀式。

讓中國人為「正確的」理由出國:國際紅色旅遊團

點擊閱讀

這是一個看似無可厚非、極其個人的選擇——找一幫志同道合的人,跨越千山萬水去到自己「精神導師」的故鄉旅遊,熱熱鬧鬧地去紀念其誕辰。這篇報導記錄了這些在德國馬克思出生地,手持五星紅旗、毛澤東肖像的中國遊客的新鮮勁兒。這份勁兒,值得多一些揣摩。

歐洲的旅遊業人士為他們搭建「歐洲紅色旅遊網絡」,普京、習近平為他們在莫斯科近郊修了「中共六大會址」…… 出國旅遊意味著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正在被重新修改。

張艾嘉。
張艾嘉。

專訪張艾嘉:戰戰兢兢的瘋狂

點擊閱讀

受訪者是如今華語電影人中,少數嚴格自律又有強大的同理心的人,她精準的表達能力促成了這一篇訪問稿,細緻處披露了較少見的一些個人觀點,也串起了電影人面對的不同行業處境。

更多有關電影、電影人的精選文章,收錄在這裏

大雪過後,歸來的人

點擊閱讀

兩名台灣青年相伴尼泊爾登山,因大雪被困,整整47天後方才被搜救隊找到。端傳媒記者歷時十個月,還原生死47天的歸來故事。文字沒有煽情或消遣苦難,而是以歸來後的故事來還原人物,這種「無法靠近」的生疏感反讓人更爲觸動。

這個猶如電影,更盛過電影的精彩故事,非常值得在2018年的末尾,好好品讀:梁聖岳生存日記

森田童子的出道專輯《Goodbye》,封面攝影師是高梨豐。封面上方的一排小字是《まぶしい夏》一曲的歌詞。
森田童子的出道專輯《Goodbye》,封面攝影師是高梨豐。封面上方的一排小字是《まぶしい夏》一曲的歌詞。

從懦弱與温柔開始:森田童子的後運動時代,我們也在其中嗎?

點擊閱讀

在核災後摸索的日本,在台灣、在香港,在每一個經歷了運動錯覺和疲憊的地方,她的歌聲告訴你,如何維繫住內心正在瓦解的自我⋯⋯

「一切只能從暗色的自我開始,從懦弱和温柔開始,從身邊日常從頭摸索新的道路。」這句話太温柔了,在下沉的環境裏可以讓人心頭一暖,補充能量繼續向「自我」前行。

王蓉意識中國人對教育的焦慮、糾結和不滿。2017年,她與同事們在中國29個省份353個縣共計四萬餘戶家庭中進行調查、統計,並調研中國多種類型的教學機構,在2018年夏天出版《中國教育新業態發展報告》。試圖以數字來回答,教育的供需矛盾和根本症結所在。
王蓉意識中國人對教育的焦慮、糾結和不滿。2017年,她與同事們在中國29個省份353個縣共計四萬餘戶家庭中進行調查、統計,並調研中國多種類型的教學機構,在2018年夏天出版《中國教育新業態發展報告》。試圖以數字來回答,教育的供需矛盾和根本症結所在。

北大教授王蓉:人們對教育如此焦慮,是因為活在「高度篩選型」的社會裏

點擊閱讀

2018年的中國,有大學競相建設「雙一流」的風向,有重點中學向偏遠地區的學生開直播課的嘗試,有打工子弟學校被不斷關閉的現狀…… 圍繞教育公平的討論越來越多,人們對教育也愈發焦慮。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位教育學者與其為期十餘年的探索故事,到底是教育改變了社會,還是社會改變了教育?

「7·27大抓捕」引起了各界人士對這一事件的關注。 圖為佳士工人聲援團,包括下排右二的聲援團代表沈夢雨。
「7·27大抓捕」引起了各界人士對這一事件的關注。 圖為佳士工人聲援團,包括下排右二的聲援團代表沈夢雨。

未完的抗爭:深圳佳士工人維權事件始末

點擊閱讀

一場發生在深圳的勞資糾紛,如何演化成全國矚目的維權風波,最終演化成官媒口中的「由境外組織煽動的聚眾鬧事行動」。在這篇文章中,或可看到端倪。

2018年3月,遊戲版號的審批工作突然暫停,令這個全球最大的、價值二千億元的遊戲市場,陷入焦灼。沒有人知道審批會在何時恢復。圖為2018年7月8日,上海「KPL王者榮耀」職業聯賽春季賽。
2018年3月,遊戲版號的審批工作突然暫停,令這個全球最大的、價值二千億元的遊戲市場,陷入焦灼。沒有人知道審批會在何時恢復。圖為2018年7月8日,上海「KPL王者榮耀」職業聯賽春季賽。

運營資格被凍結後,全球最大遊戲市場試圖「絕地求生」

點擊閱讀

監管越來越嚴,人口紅利頂到天花板,即使在遊戲中加入擁護黨中央的橫幅,也不能保證通過審查。當遊戲不再是小眾消費而成為公共話題時,在中國遭遇了審查困境。行業的焦慮,更像是這一代人所共有的。

站在地獄的門口向裏看,《潛行者》這架時光機

點擊閱讀

1986年,還是孩子的我在美國家中看著電視裏切爾諾貝利核電廠第四號反應堆吞噬生命;2007年,我開始用十年時間重返「故地」,在遊戲裏變成又一個潛行者,在核輻射、拾荒和戰鬥中,忘卻今夕何年。

本篇文章收錄於端傳媒的遊戲欄目「Game ON」。Game On(遊戲開始了)邀請不同的玩家分享他/她們在這個世界中的故事,「戲」如人生,人生如「戲」。

你為什麼喜歡遊戲?在問答類社區「知乎」上,得票最高的答案說:讀書和看電影可以讓我們體驗另一個世界,但遊戲卻是最直觀的體驗方式。

電影《頭號玩家》風靡2018,電子遊戲的元素出現在各個角落,最新發佈的《黑鏡》電影,更是將其發揮到另一個維度。

從《魂鬥羅》、《超級瑪利歐兄弟》到《仙劍奇俠傳》、《大航海時代》,從《刺客教條》、《合金裝備》到《使命召喚》、《全境封鎖》…… 遊戲建構了一個充滿可能的世界,也改變了人們對於時間和空間的感覺。當我們的生活變得一成不變,當我們對未來喪失想象,當現實種種只讓我們感到憤怒與沮喪,遊戲讓我們坐上時光機,回到記憶中,去到想象裏,重新找回自己對於生命的感覺。

雖然同性家庭有權申請領養,但領養的成功率極低。雖然艱難,依然有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同性家庭長大,可他們的成長道路上,會面臨諸多法律和社會困境。圖為2013年1月26日,在法國蒙彼利埃一個支持同性婚姻的遊行上。
雖然同性家庭有權申請領養,但領養的成功率極低。雖然艱難,依然有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同性家庭長大,可他們的成長道路上,會面臨諸多法律和社會困境。圖為2013年1月26日,在法國蒙彼利埃一個支持同性婚姻的遊行上。

在同性家庭長大:是「有愛足夠」還是「不合範式」?

點擊閱讀

這篇報導並未刻意迴避尋找生父生母等同志家庭可能存在的敏感問題,直視創口,並指出同樣的問題,在異性戀輔助生育家庭也會出現。

家庭關係的糾葛困惑從來普遍存在,原因或是代際差異,或是溝通缺失,也可能是無數種細微情感的累積。但當這些困惑出現在非自然異性伴侶結合的家庭中時,人們便常常忽視個案的差異,而將目光投向家庭的「非傳統」。於是,「不一樣」便又成為一種原罪。

我們在2018年持續關注LGBT議題。台灣同性婚姻釋憲後一年,各方遠未達共識,矛盾積累至11月的公投終於爆發。此外,國際社會在同志平權的路途上或前行、或倒退、或停滯,我們記錄在這裏

2018年7月10日,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的遺孀劉霞於早上搭乘飛機離開北京前往德國柏林,圖為較早前劉霞抵達中途站芬蘭赫爾辛基機場的一刻。
2018年7月10日,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的遺孀劉霞於早上搭乘飛機離開北京前往德國柏林,圖為較早前劉霞抵達中途站芬蘭赫爾辛基機場的一刻。

長平:去機場等候劉霞的赫塔·米勒,和她的那些「成為笑柄的記憶」

點擊閱讀

劉霞獲釋。她張開雙臂、開懷笑著、迎來自由,但她也從此加入了「流亡」的隊伍。

流亡到底是什麼?遭到專制政權迫害的人們都過著怎樣的生活?「故鄉」回不去了,「異鄉」難道就是歸宿?流亡的路,能有終點嗎?長平把自己的故事、米勒的故事、劉霞的故事,講給讀者聽。流亡況味並不好品,但不妨慢慢重讀,盡力體會。

這十天以來,工友們走出垃圾房,步履穿梭於政總、勞工處和房屋署之間,展開了人生第一場罷工。
這十天以來,工友們走出垃圾房,步履穿梭於政總、勞工處和房屋署之間,展開了人生第一場罷工。

從垃圾房走進政府大樓,一群清潔阿姐的社區工運路

點擊閱讀

簡姐每天推開海麗邨的防火門240次,清理整座大廈的垃圾三次。終年勞動,十指磨平。她和工友姐妹在港三十多年,沒想過自己會走上罷工之路,更沒想過,社區街坊在關鍵時刻成就支持網絡,「社區工運」與輿論推播,令罷工得以成功。

你永遠不會知道,在香港,低下階層要爭取自己的權益有多麼難。這次海麗清潔工的爭取,是一次「社區工運」的楷模,這篇報導為一次香港難得的工運勝利寫下紀錄。

端三週年概念影片:將端的文章段落拼在一起,用我們的文字,說出我們的堅持


影片全文

三年前,一篇名為《漩渦裏的人,有責任說出漩渦的樣子》的發刊詞在兩岸三地的社交媒體平台傳開。端的故事,也在那一刻開始。

彼時,香港正陷於「後雨傘時代」的疲憊之中。與香港對應,爆發於 2014 年的台灣太陽花學運一直在攪動著台灣社會。對岸的中國,是種種行動背後,那頭房間裏的大象——沒有人想談起,但也沒人躲得開。

三年過去,漩渦的樣子比想象中更複雜、兇險,甚至連我們自己也卷入其中。邁入第四年,端傳媒想要寫什麼文字?說什麼故事?我們邀請了12位端的朋友,在香港、台灣、中國,朗讀端的文章段落。一點一點地,一個字一個字地,我們在海綿上,漸漸打出了實體。

朗讀者(按出場順序)

  • 紀錄片導演 林子穎
  • 漫畫家 尊子
  • 記者 閭丘露薇
  • 作家 陳冠中
  • 企業家 童子賢
  • 唱作人 Serrini
  • 藝術家 游靜
  • 香港立法會議員 張超雄
  • 作家 劉克襄
  • 出版人 顏擇雅
  • 玄奘大學教授 釋昭慧
  • 媒體人 梁文道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11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寫給端:我與端的20天
    端故事:一名大陸大學生的版本
    我是一名生長於中國大陸、現在某所重點大學讀碩士的人文學科大學生。
    一年前從關心時政的朋友那裡聽說了端傳媒,此後不時有一些關注。在維基上下載了端的安卓app,後因為端的付費制和免費翻牆軟件的失效,無法看到端,遂卸載。
    6月9日晚上得知香港人的大遊行,尤其是記者朋友給我的現場視頻和圖片,極為震撼。兩個月後,為了更好地跟進香港的消息,買了端八月份的會員(彼時已有朋友贈送的付費lantern翻牆軟件)。發現往期文章可以查看,我也讀了很多往期文章,並通過電腦的網頁打印功能,下載了121篇有關反送中和六四的文章,通過百度網盤分享到了微信群、朋友圈和豆瓣。分享鏈接很快被和諧,我將文章標題改為了日期編號,再次在網絡上分享。有的微信群有人反對我的做法,告誡我勿談政治,或告誡我被舉報的風險;豆瓣上則會遭遇刪貼。
    現在八月快結束,學校在九月將開學、上課。在月末,我又下載了幾百篇“深度”欄目的端媒文章,加上之前下載的,現在有近五百篇,以2019年為主。在端上,我看到了我在豆瓣上關注的朋友維舟(不很確定是否為同一人)、馬華靈,是比較意外但很受激勵的事。
    重點大學的學生,不乏比例極大的政治冷漠者、國家主義者、精緻利己主義者,但我也認識相當多自由民主公民權利的堅定支持者。在豆瓣用戶裡,這樣的人分佈更多。我無意為“重點大學”的牌子辯護,它是大陸諸多不平等中的一種,是我反對的教育和權力等資源壟斷和高度集中的體制的一部分,但這些學校有更多大學生民主意識生長的空間,在整體趨向上當不誤。(而且從比例上說,人文學科的學生更容易對現代政治生活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來自西部農村,家中有兩個孩子,父母都是常年漂泊的工人。大半生漂泊之後,他們借錢在老家二線城市買了二手房,兩人差不多都累倒。他們是中國大陸的底層,但相當多的人,過著更不幸的生活。他們沒有現代公民的政治理解,每日被政治宣傳包圍,與他們的孩子有全然不同的政治觀點——如果他們真的有觀點。而我始終清醒地知道,他們這樣的人,在中國大陸是多數,我這樣的人則在很長的時間裡都是少數。
    建議
    朋友說,端的文章質量不如從前了,主要是因為一部分人員的離開。在讀者評論中,這樣的聲音也時常見到。我近一個月的閱讀感受,也覺得某些文章並無新意,未能為我的思考提供新的視角和養分。但相比整個媒體市場,端對華語世界的報導仍然是獨一無二的。我對它不滿,是因為我對它的高標準,我想很多讀者亦然。而我心底仍然保存著一顆種子,希望若干年後我有幸從端的讀者變成作者,把我得到的那些充實光輝傳遞給同樣渴望光明的眼睛。
    經濟上的貧困使我不得不在這個月之後告別端。感謝端給我的感動、希望。
    端的文章,如果有什麼可以提高的,我想其中之一是大陸視角的太少。我作為大陸的年輕人,讀到的時候,雖然敬重他們的關切、思考,但總覺得是在被作為他者被報導。還想告訴一些港澳台的讀者朋友,大陸人也並非都是趙家人或精神趙家人,即使大部分卻是或多或少是。但我還是希望你們看到事實,了解到這少數人的存在,尊重他們。
    讀端的往期文章,只能從最近的文章往下翻,很不方便,我以為這一點很可作技術上的改進,以方便讀者快速跳到往日文章的題目和全文鏈接,此外“搜索”功能,也希望提供更精確的文章查找。
    也希望端提供更多的對牆內讀者的可能服務,如是否能提供文章集的實體書或電子版出售?
    祝端堅持、前進。致敬每一位為它奔走的人。
    讀者:hl南京 敬上
    2019年8月28日

  2. 值得被再次阅读的新闻,多谢端

  3. 2019年会继续支持端的!也期待端新的一年带来更多好的报道!你们是华文媒体之光!

  4. 多謝端傳媒。

  5. 感动!感谢!希望端越来越好!

  6. 請大家一定要支持端傳媒

  7. 2018,多謝端傳媒

  8. 2019年继续支持端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