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震十年

【重溫】四川地震十年,回到人事已非的現場

【重溫】四川地震十年,回到人事已非的現場

端傳媒記者花了近一年時間奔波各地,策劃、採訪、製作的專題,只是希望為你從時間的縫隙裏,留下有意義的細節,讓記憶的執念,跨過時間。

100億為什麼花了8年?當香港援建遇上四川國情

100億為什麼花了8年?當香港援建遇上四川國情

四川重建,時任總理溫家寶曾下令「三年任務兩年完成」,而香港援建四川的工作花了整整八年。這是內地與香港兩地政府第一次全面、深入的大規模合作,主事官員說,是「在內地講一國兩制」。港方表示要對批准撥款的香港立法會和市民負責,而川方最擔心的,是「上面」是否滿意。

十年今日:「我才發現倖存的倖,一直是僥倖的倖。」

十年今日:「我才發現倖存的倖,一直是僥倖的倖。」

災難裂口中心的奔逃、痛苦與冷漠,被渲染的情緒,虛假的民族自豪感......他們經歷了怎樣的十年今日?

重返四川記者手記:「我們的災難日,不是他們的感恩日」

重返四川記者手記:「我們的災難日,不是他們的感恩日」

十年前被埋在北川中學廢墟下的男生告訴我,他不明白為什麼大家總是把512過得喜慶。「我們都是踏著別人的鮮血走過來的,這應該是一個黑色的日子。」

震後10年,7000位傷殘倖存者,誰在照料他們康復?

震後10年,7000位傷殘倖存者,誰在照料他們康復?

72小時是生死之間的黃金救援期;而90天則是截肢病人未來康復的黃金治療時間。在大地震面前,中國有足夠力量投入生死救援,卻沒有經驗與儲備應對倖存者的康復。香港力量在此時進入,十年,他們帶來了改變嗎?

這些溫暖面孔和冰冷儀器,十年陪伴川震倖存者

這些溫暖面孔和冰冷儀器,十年陪伴川震倖存者

心理輔導員高金英說:「我們的陪同就是make a difference.」

讀者來函:十年前在重慶,我的地震記憶

讀者來函:十年前在重慶,我的地震記憶

後來在某小學生雜誌上得知,離震源地還有相當距離的學校,緊急撤離時的第一場景,基本上都是大同小異,都有可能會唱出「死了都要愛」。但是,那一期雜誌,似乎並未出現來自災區的學生來稿。

汶川地震十年,我們重訪了十所校舍倒塌之地

汶川地震十年,我們重訪了十所校舍倒塌之地

當年慘烈的、悲慟的、讓人激憤的,如今都換上了平靜的妝容。地震中倒塌學校的原址,現在無處可尋,只能靠當地人的記憶,給不甘心的訪問者帶路。

校舍粉碎十年後:背著死去的孩子和新生的孩子,活下去

校舍粉碎十年後:背著死去的孩子和新生的孩子,活下去

他們的孩子十年前死在粉碎的校舍裏,是不是豆腐渣工程,從政府到法院,沒人願意給答案。今天他們四五十歲了,積極維權的人越來越少。纏繞住他們腳步的,有貧窮、病痛、年邁,更實際的各種利益,還有再生育的新生命。但痛苦與憤怒,從未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