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BTQ+
-
端傳媒電子書 | 台灣同志平權
挺同和反同的拉鋸戰,透過硝煙看清楚話語。
-
為了活下去,中國LGBTQ組織改名、商業化、接軌主流價值觀
「即使都關門,還是會有新的組織出現。」
-
評論
夢珂:羅琳「恐跨」翻車?跨性別權利、「共同體驗」與女性抵抗性身份
無論是站羅琳者還是踢爆羅琳者,這次羅琳事件所激起的討論都是一件好事,因為關於跨性別者的政治權利和哲學討論由來已久。
-
Are We One? 線上影展拆穿了多少多元化謊言?
如何才能避免落坑,不被爛片圍困,也不成為行業壟斷和白人中心主義的幫凶?
-
評論
喬瑟芬:後同婚時代,讓性解放重回檯面
自由戀愛已是共識,但我們還可怎樣思考性、愛、婚與家?
-
不被法律承認的母親,中國首例同性伴侶撫養權糾紛案
迪迪和伴侶在美國登記結婚,倆人通過試管嬰兒,分別誕下一兒、一女。婚姻破裂後,迪迪發現:「在中國,沒有法律支持我和兒子有聯繫。」
-
圖片故事
影像:台灣同婚合法日,超過500對同志伴侶登記成婚
5月24日是台灣同志婚姻合法化的第一天。截至當日下午17點為止,共有500對同志伴侶進行登記結婚,當中男同志為171對、女同志為329對。
-
同婚合法日,回望1998:台灣同志二十年尊嚴之路
2019年5月24日是台灣同志婚姻法案生效首日,今後,愛上同性的台灣人都在法律上享有平等婚戀的權利。這條平權之路走得迢遠,1998年無疑是其中的關鍵之年。
-
評論
江河清:超越「亞洲第一」——同婚勝利之後,要繼續做與說的同志平權
儘管這個描述是事實,但我認為要瞭解台灣婚姻平權運動,就不應該只是聚焦於同性婚姻合法化本身,彷彿台灣只是剛好追上西方國家的進步議程。
-
何偉:難民與小偷——一位埃及同志的出逃記
90年代,甚至沒有合適的詞彙來稱呼同性戀者。Manu的伴侶因罪惡感太深,會將言行暴力發洩在他身上,「他們愛我也關心我,但內心深處的某種觀念,又讓他們恨我。」
-
一個北京同志的80年,「是那種人,我就要過那種人的生活」
這輩子,他有過三個正經男友。因為喜歡男人,丟了老師的工作,被勞教數年。出來後,他形成了低頭走道的習慣。他始終記得,母親臨終前,他想握住她的手,卻被使勁甩開。
-
文化觀點
《Girl》(夢女芭蕾):順性別者對性小眾電影所懷的敏感與謙卑
作為性別運動路線之爭的一個面向,性小眾電影怎樣拍才「恰當」的爭論一直存在。
-
《誰先愛上他的》訪問:你看到的都是垃圾桶裏撿回來的鏡頭
戲中人阿傑不明白華人的倫理困境:為什麼讓父母不難過、不擔心是為人子女的責任?為什麼身為一個同志會讓父母難過?
-
林蔚昀:8本LGBT繪本,和孩子一起看見彩虹的光芒
和孩子談性平教育,從來都不會太早。重點是如何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來談,才能讓他們明白,人權和性平就像餅乾和腳踏車那樣日常。
-
讀者來稿
在信奉伊斯蘭的科索沃,當第一個公開出櫃的跨性別人士
上個世紀九零年代的戰爭陰霾不再,一個多元民主的包容社會正逐漸成形。這個小小的巴爾幹國度正在顛覆世界對他們的印象。
-
評論
金奕村:粉紅經濟,會是同志運動的解放還是災難?
粉紅經濟的萌芽與發展並非自發的生長過程,而是各種社會力量和話語介入下持續性的建構過程。
-
在同性家庭長大:是「有愛足夠」還是「不合範式」?
同性婚姻合法之後,「彩虹家庭」成為顯性話題。人們將目光投向這些成長在同性戀家庭裏的孩子們身上,反覆審視。卻容易忘記,一个家庭的模樣,最因人而異。
-
專訪社會學者江紹祺:立足香港橫跨中英,記錄華人男同志的生命軌跡
處在倫敦和中國大陸之間,香港的同性戀群體是否也體現了中西雜糅的特性?「粉紅經濟」和流行文化扮演了何種角色?移居英國的香港男同志如何應對異質文化?陸港兩地的同志平權抗爭又有何不同特徵?
-
評論
同性戀不再是罪孽,但印度的「進步」政治卻迷茫失措
印度最高法院裁決認定刑法377條違憲,自此同性性行為在刑法中不再構成犯罪。LGBTQ群體走上街頭慶祝,歡欣鼓舞。 然而仔細觀察各方話語及策略,一切都還沒到足夠「進步人士」慶祝勝利的時候。
-
在澳門貧瘠的公民社會土壤中,他如何栽種彩虹?
澳門曾有機會成為同志婚權里程上的「亞洲第一」,但性別教育幾近空白,公民意識薄弱。澳門彩虹創辦人林嘉龍如何讓彩虹在這塊土地上發芽?
-
想做總統的變裝皇后:「請叫我Ms.奧莉薇亞」
「卸了粧之後,我就是個平凡的男人,過着平凡的生活。婚姻嘛,如果找到真愛,誰知道呢?」
-
大法官釋憲之後,台灣距離同志婚姻還有幾步?
台灣同志婚姻合法化之路,釋字748是重要驛站、為「同志們」提供了充足而充滿善意的糧草,但卻絕非最後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