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2018年精选:值得被再次阅读的文字

此前我们回顾了2018年最受端会员关注的文章,此外,仍有诸多佳作让人念念不忘。
2018年4月29日,四川大地震十周年前夕,映秀地震遗址的漩口中学前,一群游客正在游览。

从政治变局回顾2018,是动荡的一年;若回看经济变局,则在数字跃动之中看到萧索;自下而上望去,我们看到蝼蚁的力量… 一个世界,有若干种表达。

此前一份会员阅读的榜单,呈现了读者所注目的世界,但这又仅是旧年的一个切口。榜单之外,更留有诸多念想。端的编辑们选出他们各自珍藏的好文,可读性强,意义深远,视角独特,被某句话触动,这都或成为他们的推荐理由之一。

2018年的最后一天,我们拾得过去一年的“沧海遗珠”,用文字为读者讲述端的信念。

新闻不必只读一次,这其中多得是值得被重新阅读的文字。突破同温层,看向未曾关注的议题,这里也许有阅读世界的新的方式。

2016年5月11日,时任香港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率领的香港特区代表团访问四川,考察映卧公路、中华大熊猫苑等香港援建四川地震灾区重建项目。林郑月娥(左)和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和民(右)参观中华大熊猫苑。
2016年5月11日,时任香港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率领的香港特区代表团访问四川,考察映卧公路、中华大熊猫苑等香港援建四川地震灾区重建项目。林郑月娥(左)和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和民(右)参观中华大熊猫苑。

100亿为什么花了8年?当香港援建遇上四川国情

点击阅读

这篇报导是“川震十年”系列的最后一篇重磅调查。

一国两制,中国大陆和香港,两种制度的碰撞一定是零和博弈么?这篇报导展现了陆港在八年拉扯中曾生出的良性互动的微光,亦向现状抛出问题——我们为什么没能守住这捧微光?又是如何一步步走进如今这“一团漆黑”的?

王炳忠时常前往父亲王进步主持的板桥玉旨代天堂,向代天堂的王爷问事。周泓旭亦是代天堂信徒,曾多次来此问事、补运、许愿。
王炳忠时常前往父亲王进步主持的板桥玉旨代天堂,向代天堂的王爷问事。周泓旭亦是代天堂信徒,曾多次来此问事、补运、许愿。

共谍案从何说起?王炳忠与周泓旭之间的五个关键字

点击阅读

这篇报导是周泓旭案系列报导之一,同时推荐下面这篇追踪报导:

七个问题,解析王炳忠、周泓旭“共谍案”新进展
点击阅读

当台湾整个社会还对这起奇异的“陆生间谍案”雾里看花时,端传媒记者陈虹瑾去年十一月的第一篇独家报导“台湾首宗‘陆生共谍’周泓旭案,所为何来?”首先突破了僵局。

推荐人有相当理由相信,端传媒对本案持续不懈的跟踪报导,迫使台湾政府发布更详细的案情,让公众获悉事件的方方面面,也为两岸关系历史留下一笔可信的记录。

60岁的Danny哥热爱唱歌,临近退休打算重拾年轻时的兴趣,于一年半前到菜街唱歌,视菜街为“K房”。
60岁的Danny哥热爱唱歌,临近退休打算重拾年轻时的兴趣,于一年半前到菜街唱歌,视菜街为“K房”。

从街头表演到歌舞大茶饭,旺角菜街的卖艺江湖

点击阅读

香港旺角西洋菜街行人专用区问题,舆论普遍取笑唱歌的大妈,批评那些表演质素差劣。

这篇报导勾勒出,所谓的大妈歌唱团背后,其实有一条精心建立的产业链,背后的粉丝,也有著他们各自的故事,街上我们看来不怎样的表演者,也有著自己不一样的坚持。

刚果金首都金沙萨,当地工人正进行道路修建工程。
刚果金首都金沙萨,当地工人正进行道路修建工程。

资源换基建:在刚果金的工地,看懂“中国模式”

点击阅读

如何把复杂的故事写得复杂,这是端传媒国际组致力探索的重要题目。

在持续性报导“中国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国名,一个机构,几个人匆匆勾勒一场上下合谋、里应外合的政商巨网。

在这篇报导里,我们尝试将中国在非洲“用资源换基建”的投资模式,同时放在国企“走出去”和当地国“五大工程”两个时空背景里,为读者提供更详实而在地的全貌,也通过对一个案例的跨境白描,捕捉“一带一路”时代,国际地缘政治的微妙变化。

2018年5月5日,中国为纪念“共产主义之父”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向其德国故乡特里尔(Trier)赠送的一座高5.5米巨型雕像。中德双方不同界别人士及当地民众、游客逾千人出席开幕仪式。
2018年5月5日,中国为纪念“共产主义之父”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向其德国故乡特里尔(Trier)赠送的一座高5.5米巨型雕像。中德双方不同界别人士及当地民众、游客逾千人出席开幕仪式。

让中国人为“正确的”理由出国:国际红色旅游团

点击阅读

这是一个看似无可厚非、极其个人的选择——找一帮志同道合的人,跨越千山万水去到自己“精神导师”的故乡旅游,热热闹闹地去纪念其诞辰。这篇报导记录了这些在德国马克思出生地,手持五星红旗、毛泽东肖像的中国游客的新鲜劲儿。这份劲儿,值得多一些揣摩。

欧洲的旅游业人士为他们搭建“欧洲红色旅游网络”,普京、习近平为他们在莫斯科近郊修了“中共六大会址”…… 出国旅游意味著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正在被重新修改。

张艾嘉。
张艾嘉。

专访张艾嘉:战战兢兢的疯狂

点击阅读

受访者是如今华语电影人中,少数严格自律又有强大的同理心的人,她精准的表达能力促成了这一篇访问稿,细致处披露了较少见的一些个人观点,也串起了电影人面对的不同行业处境。

更多有关电影、电影人的精选文章,收录在这里

大雪过后,归来的人

点击阅读

两名台湾青年相伴尼泊尔登山,因大雪被困,整整47天后方才被搜救队找到。端传媒记者历时十个月,还原生死47天的归来故事。文字没有煽情或消遣苦难,而是以归来后的故事来还原人物,这种“无法靠近”的生疏感反让人更为触动。

这个犹如电影,更盛过电影的精彩故事,非常值得在2018年的末尾,好好品读:梁圣岳生存日记

森田童子的出道专辑《Goodbye》,封面摄影师是高梨丰。封面上方的一排小字是《まぶしい夏》一曲的歌词。
森田童子的出道专辑《Goodbye》,封面摄影师是高梨丰。封面上方的一排小字是《まぶしい夏》一曲的歌词。

从懦弱与温柔开始:森田童子的后运动时代,我们也在其中吗?

点击阅读

在核灾后摸索的日本,在台湾、在香港,在每一个经历了运动错觉和疲惫的地方,她的歌声告诉你,如何维系住内心正在瓦解的自我⋯⋯

“一切只能从暗色的自我开始,从懦弱和温柔开始,从身边日常从头摸索新的道路。”这句话太温柔了,在下沉的环境里可以让人心头一暖,补充能量继续向“自我”前行。

王蓉意识中国人对教育的焦虑、纠结和不满。2017年,她与同事们在中国29个省份353个县共计四万余户家庭中进行调查、统计,并调研中国多种类型的教学机构,在2018年夏天出版《中国教育新业态发展报告》。试图以数字来回答,教育的供需矛盾和根本症结所在。
王蓉意识中国人对教育的焦虑、纠结和不满。2017年,她与同事们在中国29个省份353个县共计四万余户家庭中进行调查、统计,并调研中国多种类型的教学机构,在2018年夏天出版《中国教育新业态发展报告》。试图以数字来回答,教育的供需矛盾和根本症结所在。

北大教授王蓉:人们对教育如此焦虑,是因为活在“高度筛选型”的社会里

点击阅读

2018年的中国,有大学竞相建设“双一流”的风向,有重点中学向偏远地区的学生开直播课的尝试,有打工子弟学校被不断关闭的现状…… 围绕教育公平的讨论越来越多,人们对教育也愈发焦虑。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位教育学者与其为期十余年的探索故事,到底是教育改变了社会,还是社会改变了教育?

“7·27大抓捕”引起了各界人士对这一事件的关注。 图为佳士工人声援团,包括下排右二的声援团代表沈梦雨。
“7·27大抓捕”引起了各界人士对这一事件的关注。 图为佳士工人声援团,包括下排右二的声援团代表沈梦雨。

未完的抗争:深圳佳士工人维权事件始末

点击阅读

一场发生在深圳的劳资纠纷,如何演化成全国瞩目的维权风波,最终演化成官媒口中的“由境外组织煽动的聚众闹事行动”。在这篇文章中,或可看到端倪。

2018年3月,游戏版号的审批工作突然暂停,令这个全球最大的、价值二千亿元的游戏市场,陷入焦灼。没有人知道审批会在何时恢复。图为2018年7月8日,上海“KPL王者荣耀”职业联赛春季赛。
2018年3月,游戏版号的审批工作突然暂停,令这个全球最大的、价值二千亿元的游戏市场,陷入焦灼。没有人知道审批会在何时恢复。图为2018年7月8日,上海“KPL王者荣耀”职业联赛春季赛。

运营资格被冻结后,全球最大游戏市场试图“绝地求生”

点击阅读

监管越来越严,人口红利顶到天花板,即使在游戏中加入拥护党中央的横幅,也不能保证通过审查。当游戏不再是小众消费而成为公共话题时,在中国遭遇了审查困境。行业的焦虑,更像是这一代人所共有的。

站在地狱的门口向里看,《潜行者》这架时光机

点击阅读

1986年,还是孩子的我在美国家中看著电视里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第四号反应堆吞噬生命;2007年,我开始用十年时间重返“故地”,在游戏里变成又一个潜行者,在核辐射、拾荒和战斗中,忘却今夕何年。

本篇文章收录于端传媒的游戏栏目“Game ON”。Game On(游戏开始了)邀请不同的玩家分享他/她们在这个世界中的故事,“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你为什么喜欢游戏?在问答类社区“知乎”上,得票最高的答案说:读书和看电影可以让我们体验另一个世界,但游戏却是最直观的体验方式。

电影《头号玩家》风靡2018,电子游戏的元素出现在各个角落,最新发布的《黑镜》电影,更是将其发挥到另一个维度。

从《魂斗罗》、《超级玛利欧兄弟》到《仙剑奇侠传》、《大航海时代》,从《刺客教条》、《合金装备》到《使命召唤》、《全境封锁》…… 游戏建构了一个充满可能的世界,也改变了人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感觉。当我们的生活变得一成不变,当我们对未来丧失想象,当现实种种只让我们感到愤怒与沮丧,游戏让我们坐上时光机,回到记忆中,去到想象里,重新找回自己对于生命的感觉。

虽然同性家庭有权申请领养,但领养的成功率极低。虽然艰难,依然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同性家庭长大,可他们的成长道路上,会面临诸多法律和社会困境。图为2013年1月26日,在法国蒙彼利埃一个支持同性婚姻的游行上。
虽然同性家庭有权申请领养,但领养的成功率极低。虽然艰难,依然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同性家庭长大,可他们的成长道路上,会面临诸多法律和社会困境。图为2013年1月26日,在法国蒙彼利埃一个支持同性婚姻的游行上。

在同性家庭长大:是“有爱足够”还是“不合范式”?

点击阅读

这篇报导并未刻意回避寻找生父生母等同志家庭可能存在的敏感问题,直视创口,并指出同样的问题,在异性恋辅助生育家庭也会出现。

家庭关系的纠葛困惑从来普遍存在,原因或是代际差异,或是沟通缺失,也可能是无数种细微情感的累积。但当这些困惑出现在非自然异性伴侣结合的家庭中时,人们便常常忽视个案的差异,而将目光投向家庭的“非传统”。于是,“不一样”便又成为一种原罪。

我们在2018年持续关注LGBT议题。台湾同性婚姻释宪后一年,各方远未达共识,矛盾积累至11月的公投终于爆发。此外,国际社会在同志平权的路途上或前行、或倒退、或停滞,我们记录在这里

2018年7月10日,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的遗孀刘霞于早上搭乘飞机离开北京前往德国柏林,图为较早前刘霞抵达中途站芬兰赫尔辛基机场的一刻。
2018年7月10日,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的遗孀刘霞于早上搭乘飞机离开北京前往德国柏林,图为较早前刘霞抵达中途站芬兰赫尔辛基机场的一刻。

长平:去机场等候刘霞的赫塔·米勒,和她的那些“成为笑柄的记忆”

点击阅读

刘霞获释。她张开双臂、开怀笑著、迎来自由,但她也从此加入了“流亡”的队伍。

流亡到底是什么?遭到专制政权迫害的人们都过著怎样的生活?“故乡”回不去了,“异乡”难道就是归宿?流亡的路,能有终点吗?长平把自己的故事、米勒的故事、刘霞的故事,讲给读者听。流亡况味并不好品,但不妨慢慢重读,尽力体会。

这十天以来,工友们走出垃圾房,步履穿梭于政总、劳工处和房屋署之间,展开了人生第一场罢工。
这十天以来,工友们走出垃圾房,步履穿梭于政总、劳工处和房屋署之间,展开了人生第一场罢工。

从垃圾房走进政府大楼,一群清洁阿姐的社区工运路

点击阅读

简姐每天推开海丽邨的防火门240次,清理整座大厦的垃圾三次。终年劳动,十指磨平。她和工友姐妹在港三十多年,没想过自己会走上罢工之路,更没想过,社区街坊在关键时刻成就支持网络,“社区工运”与舆论推播,令罢工得以成功。

你永远不会知道,在香港,低下阶层要争取自己的权益有多么难。这次海丽清洁工的争取,是一次“社区工运”的楷模,这篇报导为一次香港难得的工运胜利写下纪录。

端三周年概念影片:将端的文章段落拼在一起,用我们的文字,说出我们的坚持


影片全文

三年前,一篇名为《漩涡里的人,有责任说出漩涡的样子》的发刊词在两岸三地的社交媒体平台传开。端的故事,也在那一刻开始。

彼时,香港正陷于“后雨伞时代”的疲惫之中。与香港对应,爆发于 2014 年的台湾太阳花学运一直在搅动著台湾社会。对岸的中国,是种种行动背后,那头房间里的大象——没有人想谈起,但也没人躲得开。

三年过去,漩涡的样子比想象中更复杂、凶险,甚至连我们自己也卷入其中。迈入第四年,端传媒想要写什么文字?说什么故事?我们邀请了12位端的朋友,在香港、台湾、中国,朗读端的文章段落。一点一点地,一个字一个字地,我们在海绵上,渐渐打出了实体。

朗读者(按出场顺序)

  • 纪录片导演 林子颖
  • 漫画家 尊子
  • 记者 闾丘露薇
  • 作家 陈冠中
  • 企业家 童子贤
  • 唱作人 Serrini
  • 艺术家 游静
  • 香港立法会议员 张超雄
  • 作家 刘克襄
  • 出版人 颜择雅
  • 玄奘大学教授 释昭慧
  • 媒体人 梁文道
编辑推荐

评论区 11

评论为会员专属功能。立即登入加入会员享受更多福利。
  1. 寫給端:我與端的20天
    端故事:一名大陸大學生的版本
    我是一名生長於中國大陸、現在某所重點大學讀碩士的人文學科大學生。
    一年前從關心時政的朋友那裡聽說了端傳媒,此後不時有一些關注。在維基上下載了端的安卓app,後因為端的付費制和免費翻牆軟件的失效,無法看到端,遂卸載。
    6月9日晚上得知香港人的大遊行,尤其是記者朋友給我的現場視頻和圖片,極為震撼。兩個月後,為了更好地跟進香港的消息,買了端八月份的會員(彼時已有朋友贈送的付費lantern翻牆軟件)。發現往期文章可以查看,我也讀了很多往期文章,並通過電腦的網頁打印功能,下載了121篇有關反送中和六四的文章,通過百度網盤分享到了微信群、朋友圈和豆瓣。分享鏈接很快被和諧,我將文章標題改為了日期編號,再次在網絡上分享。有的微信群有人反對我的做法,告誡我勿談政治,或告誡我被舉報的風險;豆瓣上則會遭遇刪貼。
    現在八月快結束,學校在九月將開學、上課。在月末,我又下載了幾百篇“深度”欄目的端媒文章,加上之前下載的,現在有近五百篇,以2019年為主。在端上,我看到了我在豆瓣上關注的朋友維舟(不很確定是否為同一人)、馬華靈,是比較意外但很受激勵的事。
    重點大學的學生,不乏比例極大的政治冷漠者、國家主義者、精緻利己主義者,但我也認識相當多自由民主公民權利的堅定支持者。在豆瓣用戶裡,這樣的人分佈更多。我無意為“重點大學”的牌子辯護,它是大陸諸多不平等中的一種,是我反對的教育和權力等資源壟斷和高度集中的體制的一部分,但這些學校有更多大學生民主意識生長的空間,在整體趨向上當不誤。(而且從比例上說,人文學科的學生更容易對現代政治生活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來自西部農村,家中有兩個孩子,父母都是常年漂泊的工人。大半生漂泊之後,他們借錢在老家二線城市買了二手房,兩人差不多都累倒。他們是中國大陸的底層,但相當多的人,過著更不幸的生活。他們沒有現代公民的政治理解,每日被政治宣傳包圍,與他們的孩子有全然不同的政治觀點——如果他們真的有觀點。而我始終清醒地知道,他們這樣的人,在中國大陸是多數,我這樣的人則在很長的時間裡都是少數。
    建議
    朋友說,端的文章質量不如從前了,主要是因為一部分人員的離開。在讀者評論中,這樣的聲音也時常見到。我近一個月的閱讀感受,也覺得某些文章並無新意,未能為我的思考提供新的視角和養分。但相比整個媒體市場,端對華語世界的報導仍然是獨一無二的。我對它不滿,是因為我對它的高標準,我想很多讀者亦然。而我心底仍然保存著一顆種子,希望若干年後我有幸從端的讀者變成作者,把我得到的那些充實光輝傳遞給同樣渴望光明的眼睛。
    經濟上的貧困使我不得不在這個月之後告別端。感謝端給我的感動、希望。
    端的文章,如果有什麼可以提高的,我想其中之一是大陸視角的太少。我作為大陸的年輕人,讀到的時候,雖然敬重他們的關切、思考,但總覺得是在被作為他者被報導。還想告訴一些港澳台的讀者朋友,大陸人也並非都是趙家人或精神趙家人,即使大部分卻是或多或少是。但我還是希望你們看到事實,了解到這少數人的存在,尊重他們。
    讀端的往期文章,只能從最近的文章往下翻,很不方便,我以為這一點很可作技術上的改進,以方便讀者快速跳到往日文章的題目和全文鏈接,此外“搜索”功能,也希望提供更精確的文章查找。
    也希望端提供更多的對牆內讀者的可能服務,如是否能提供文章集的實體書或電子版出售?
    祝端堅持、前進。致敬每一位為它奔走的人。
    讀者:hl南京 敬上
    2019年8月28日

  2. 值得被再次阅读的新闻,多谢端

  3. 2019年会继续支持端的!也期待端新的一年带来更多好的报道!你们是华文媒体之光!

  4. 多謝端傳媒。

  5. 感动!感谢!希望端越来越好!

  6. 請大家一定要支持端傳媒

  7. 2018,多謝端傳媒

  8. 2019年继续支持端传媒

  9. 繼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