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李立峰:公开的六四纪念消失了,记忆会断裂吗?评论

专访李立峰:公开的六四纪念消失了,记忆会断裂吗?

任何社会都有保留一种记忆的能力,就算多细小也好。

当理想碰到荆棘,香港新闻之路如何走下去?

“有朝一天,新闻的真象可能就保存在你内心,最后的防线就是你。”

李立峰:市民如何看待示威者与警方使用的武力

民调显示,在全港市民当中,有过半同意或非常同意“当大型和平示威都未能令政府回应时,示威者有激烈行动是可以理解的”,不同意的不到三分之一。

“突如其来”的新一代:后雨伞大学生如何看社运

6月9日深夜和12日在香港金钟的冲突,都明显地以青年人为骨干。后雨伞一代在反《逃犯条例》修订一役中为何“突然出现”?背后有甚么样的基础?

李立峰:反修例运动,政府支持者心中,警察会永远伟大吗?

在721元朗袭击之前,政府的民意支持有甚么价值基础?元朗袭击在甚么意义上摧毁了这些价值基础?

李立峰:逃犯条例修订,民意到底站在谁的一边?

逃犯条例修订触怒了大批平时不太理会政治、讨厌政客、以“揾食”为先、求安定繁荣,但其实又绝不是完全没有底线和没有常识的香港人。

李立峰:网络上的视频新闻——是一场误会,抑或是时辰未到?

这些数据显示,很多媒体和市民可能都高估了视频新闻的受欢迎程度。

占中九子庭审笔记:香港首例——李立峯学术报告被接纳为证供

李立峯的调查显示,仅6.5%受访者指“响应同支持占中三子”是参与运动的“非常重要原因”。

李立峰:从马凯被拒进入香港,看言论自由及后真相时代的“真相”

直截了当地说,马凯事件当然涉及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的问题。如果觉得事实与结论之间仍有距离,应该负责任地指出这距离的存在,但同时也应该主动继续挖掘事实。

李立峰:用脸书真的“老”了吗?

时事和私事的关连,对成年人来说的确较为紧密。

连夺学界两大书奖的《丧失真相》:从俄罗斯经验看后真相时代的崛起

今年,讲述俄罗斯新闻业和政治文化转变的《丧失真相》同时获得两个学会的年度最佳书籍奖,是历来首次。笔者相信,不同背景和在不同岗位上的读者,都会在这本书中找到别具价值的地方。

李立峯:“留言区炸裂了,重点在留言!”令新闻机构头痛的读者留言

挪威的公共广播机构NRK在2017年做了一个很有趣的试验,有记者为某则报导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小测验,测试读者能否准确说出该则报导的内容,而只有通过测验的读者才能留言。结果是……

李立峰:数据再分析──姚松炎落选,能怪民协吗?

为选举结果寻找解释,是传媒在选举报导中要做的事,但也是很困难和危险的事。它很容易变得以偏概全,影响一次选举的因素非常多,从来没有一个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选举结果……

疫苗风波:信谢安琪也不信专家,真的因为香港人都无知?

近日,网上流出香港艺人谢安琪质疑流感疫苗成效的录音,录音被广泛传播,要劳烦流行病学家公开澄清。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对医护专业抱持怀疑态度,会那么容易拒绝相信医学专家的说法。

李立峰:雨伞运动,香港社会发展的另一次关键事件

在后雨伞的几种趋势交错之下,香港社会出现了港独议题的冒起及政府对其作出的大力打压、抗争运动力量减弱、民意持续两极化,以及社会动员与反动员之间的对立的激化。

换头像、加Hashtag……社交媒体宣传行动只是懒人行动主义?

因为社交媒体宣传行动的成本很低,一些论者批评这种行动为懒人行动主义。批评者担心人们会以这种足不出户就能做到的行动取代更具体的行动。

媒体与金融化社会的共谋──会投资,才是模范市民?

金融化的社会需要大众成为投资者,所以它需要通过各种论述和文化实践来建构一个懂得投资的“模范市民”主体。而要建构这个论述和形象,媒体的作用自然不可忽视。

李立峰:要在社交媒体走出同温层,一静不如一动

策展行为涉及对内容和来源的选择,越多策展行为,本来代表越高度的选择性,理应会收窄接信息的多样化程度,但研究的结果却是相反的……

李立峰:网络新闻只能是低档产品,唤不起付费意欲?

眼前的难题其实有再多一重的复杂性,因为我们不只是要分析现时人们的付费意欲,还要估计人们的付费意欲会如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