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媒体与金融化社会的共谋──会投资,才是模范市民?

金融化的社会需要大众成为投资者,所以它需要通过各种论述和文化实践来建构一个懂得投资的“模范市民”主体。而要建构这个论述和形象,媒体的作用自然不可忽视。

2017年5月,长实楼盘“海之恋”开售的情况,于红磡置富都会售楼处现场,出现万人空巷场面。

2017年5月,长实楼盘“海之恋”开售的情况,于红磡置富都会售楼处现场,出现万人空巷场面。摄:林振东/端传媒

李立峯

刊登于 2017-11-13

#李立峰#评论#媒体观察

几个月前,香港有一个名为“海之恋”的新楼盘开售,价钱昂贵,但据媒体报导无阻销情热烈。新闻引发了一些热议,自然跟拾级而上的楼价有关。其中,发展商与地产代理联合推出按揭方案,首期只需两成,但利息较高。据媒体计算,若参与发展商的按揭计划,买家最后要付出的总金额,是一般银行按揭计划的1.4倍。吊诡的是,参与发展商按揭计划的市民,应该包括经济能力较低、付不起昂贵首期的市民,但他们一旦参与楼市游戏,却要承担更大的债务。

当然,从发展商的角度看,降低首期要求,又不做压力测试,按揭的附带风险较高,所以需要收取更多利息才合乎效益计算。但这种按揭计划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当代金融资本主义社会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把更多经济能力相对不高的人吸纳到金融和债务系统之中。

过去十几年,不少西方社会学者和政治经济学者分析过资本主义社会的金融化(financialization)。简单来说,金融化是指金融在经济以至社会活动中越来越重要,金融业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越来越高。对个别市民而言,金融市场的运作和债务通过各种方式介入生活,例如大部人的退休金,都通过各种基金在金融市场里滚动。银行和信贷机构不停鼓励人们借钱,信用卡和分期付款盛行,再加上楼宇按揭,在很多国家,拥有债务的市民比例越来越高,个人债务占收入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同时,无论人们自己有没有直接在金融市场投资,都越来越受其影响。

金融化的社会鼓励人成为投资者,强调个人要为自己的财政状况负责、承担风险。现实中,虽然2008年的金融海啸揭示过金融资本主义的问题,但在过去多年,银行持续低息,有剩余财富的人,不想自己的财产“蚀给通胀”,也变得有需要学习投资。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