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周年

六四31年,纪念烛光熄灭时?专访澳门民联会区锦新、吴国昌

六四31年,纪念烛光熄灭时?专访澳门民联会区锦新、吴国昌

当疫情成为理由,澳门六四户外纪念活动今年迎来全面禁制,区锦新和吴国昌确信明年仍能找到出口。香港呢?“香港情况远远比澳门恶劣得多,而且情况肯定越来越恶劣。”

刘锐绍:三十一年间,六四悼念怎样影响了香港人?

刘锐绍:三十一年间,六四悼念怎样影响了香港人?

我总觉得过去的三十一年,是磨炼和提升香港人政治道德、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的过程。日后困难虽多,但香港人还会继续锻炼下去。

【重温】安徒:毋忘六四——三十年流亡及香港本土的记忆政治

【重温】安徒:毋忘六四——三十年流亡及香港本土的记忆政治

六四记忆在内地、海外和香港几个不同的地方遭遇不同的本地脉络,自然有不同形貌和际遇,发展出不同的力量。然而六四作为伟大的反抗暴政时刻却是恒久不朽如一。

吴祚来:当自由城邦遭遇末日帝国——六四幸存者眼中的今日香港

吴祚来:当自由城邦遭遇末日帝国——六四幸存者眼中的今日香港

城邦的新生代与帝国的新极权遭遇,形成必然性冲突,问题在于,它所激发的,仅仅是一时的悲情?还是像六四一样,产生一场新的历史悲剧?

许仁硕:六四后,谁帮助中国政府突破国际制裁?

许仁硕:六四后,谁帮助中国政府突破国际制裁?

六四天安门事件后,欧美各国纷纷以经济制裁、抵制中国方式表达对武力镇压的不满。哪个国家以外交折冲与实际金援协助中国突破国际制裁?答案或会令不少人感到意外。

六四后,中美关系、地缘政治与进退失据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

六四后,中美关系、地缘政治与进退失据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

我们首先必须把镜头焦距拉长,从六十年代末美国冷战外交路线的转变说起。

“妈妈你说今天晚上会开枪吗?”——天安门母亲寻觅三十年

“妈妈你说今天晚上会开枪吗?”——天安门母亲寻觅三十年

1990年,张先玲扫墓,看到儿子的骨灰小盒子有一张纸条:“我们是同命运的人,在六四中我失去了丈夫,现在我们母子相依为命。我有许许多多的想不通,如愿意,请同我联络……”

专访前四通总裁万润南:三十年来血仍未冷,格局变化将带来新局面

专访前四通总裁万润南:三十年来血仍未冷,格局变化将带来新局面

海外民运30年,他不认为是成功,但也绝不认为是一场失败。海外民运被“修理”这么多年,却始终没有被“屠宰”掉,正显示其韧性之强。“至少我们血还是热的,骨头还是硬的。”

“北京公社”的八个瞬间(下):以“无政府主义”视角重构六四

“北京公社”的八个瞬间(下):以“无政府主义”视角重构六四

这个昂扬在北京街头的无政府主义瞬间,充满了反抗国家与军队的精神,把56天的民主运动转化为一场对抗警察权的战斗,其意义相当深远,决定了之后整整三十年里中国警察权的膨胀。

专访裴敏欣:中国或通过改良式革命转型,挑战将来自中共内部

专访裴敏欣:中国或通过改良式革命转型,挑战将来自中共内部

民主在全球遭遇危机,“中国模式”有无取代之势?六四在我们这个时代,还有没有重演的可能?

请回答1989:支援与裂缝,那一年,香港学生在北京

请回答1989:支援与裂缝,那一年,香港学生在北京

她感觉,八九之后,“国家把你关在外面了,不让你接近”,而香港慢慢成了她真正的家,“我要守护这里(香港),就像我守护北京一样。”

“寻衅滋事”式纪念,陈云飞“快乐抗争”的心法

“寻衅滋事”式纪念,陈云飞“快乐抗争”的心法

“公权力就是猛兽,我们目的就是把权力关进笼子里。”陈云飞就是驯兽师。

六四报导在香港:抵抗时间流逝、采访管控和中央划线

六四报导在香港:抵抗时间流逝、采访管控和中央划线

“有些被访者二十周年时找到他们,廿五周年时已经不能接触到了。” 香港传媒人如何年复一年讲述六四?我们采访了《苹果日报》副社长陈沛敏和香港电台公共事务组高级监制薛友德。

【书摘】《重返天安门》:八九民运的成都现场纪实

【书摘】《重返天安门》:八九民运的成都现场纪实

成都政府采取了迅速而严厉的报复行动。到了六月十六日,已有106人被捕。六周内就执行了第一场处决......。成都从未出动解放军。但警察与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联手镇压抗议,使得公众对其的敌意非常强烈,以至于有段时间一些警察不在公开场合穿制服。

六四舞台庄梅岩:我们不能不做,香港人不会习惯那种没自由的生活方式

六四舞台庄梅岩:我们不能不做,香港人不会习惯那种没自由的生活方式

“直至来到第三十年,才终于觉得是时候要做点事——并不只是因为事情经过长年的沉淀、人生经历多了、心态转变了等,而是因为社会也变了,变得愈来愈扭曲。”

自认“逃兵”的谢三泰,30年后解封的民运照片——那个春夏之交,在“北平”的台湾记者们(下)

自认“逃兵”的谢三泰,30年后解封的民运照片——那个春夏之交,在“北平”的台湾记者们(下)

“你知道,在那个信息不对等的社会里头,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采集影像,如此而已。”

半生被称刽子手,戒严部队军官:“我也是六四受害者”

半生被称刽子手,戒严部队军官:“我也是六四受害者”

李晓明是六四戒严部队之中一人,离开中国后,长期受失眠、易怒所苦,近年才去看心理医生。枪响30年后,他说:“虽我没开枪、没杀人,但身为当时戒严部队的20万戒严部队的一员,当时我在部队服役,我觉得也是一种耻辱,有一种内疚情感。军人......,在六四中扮演很可耻的角色吧。”

英剧《Chimerica》追寻坦克人:讨论六四?抑或一场美丽的误会?

英剧《Chimerica》追寻坦克人:讨论六四?抑或一场美丽的误会?

编剧柯克伍德直指中国是如何买起美国甚至全世界,不知道有没有观众因此如梦初醒⋯⋯

“北京公社”的八个瞬间(上):六四三十年,对于“反思”的反思

“北京公社”的八个瞬间(上):六四三十年,对于“反思”的反思

在自由主义主导、却陷入自咬尾巴困境的反思主流之外,我们可以从与1989学运、冷战结束同时兴起的后马克思主义,来观照这56天。

一个人的战斗,没有退路的吴仁华

一个人的战斗,没有退路的吴仁华

吴仁华三本书最初都在香港自费出版,封面是自己用 word文档设计,“很难看、很粗糙”。“三十年过去了,你出版那些受害者名录,谁会买呢?”

六四去国三十载,若在故土上不能说话,与流亡何异?——张伦专访

六四去国三十载,若在故土上不能说话,与流亡何异?——张伦专访

他是当年北大高材生、也是广场纠察总长;是语言不通而茫然失措的流亡者、也是大师门下的高足;是被三个孩子弄得手忙脚乱的父亲,也是无法床前尽孝的孩子。

通胀中的六四:失败的改革如何引爆革命

通胀中的六四:失败的改革如何引爆革命

后三十年改革的保守底色是怎么来的。

“记者在现场”的意义是什么?——那个春夏之交,在“北平”的台湾记者们(中)

“记者在现场”的意义是什么?——那个春夏之交,在“北平”的台湾记者们(中)

30年后,他们受访时,反复思考“记者在现场”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仿佛和30年前在现场采访的自己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