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六四·三十年六四周年

英剧《Chimerica》追寻坦克人:讨论六四?抑或一场美丽的误会?

编剧柯克伍德直指中国是如何买起美国甚至全世界,不知道有没有观众因此如梦初醒⋯⋯

《Chimerica》舞台剧剧照,于2013年5月20日在伦敦 Almeida Theatre首演。

《Chimerica》舞台剧剧照,于2013年5月20日在伦敦 Almeida Theatre首演。网上图片

特约作者 甄拔涛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19-06-01

#六四30年

我仍然记得,当我在伦敦的超市,看到英国《卫报》将那场在2014年9月发生于香港的波阑壮阔的民主运动命名为“雨伞革命”时,我是何等激动。如果没有名字,没有影像,世人是无法谈起我们的运动。而“雨伞革命”,又是多么符合香港、不落俗套。晚上,跟一位定居伦敦的香港人谈起,他说,是的,西方媒体很聪明,透过命名及识别运动中的突出人物,攫取大众的关注。所以,历经三十年,每当念及六四或天安门民主运动,西方社会仍然会记得那个手提两个购物袋、挡在坦克面前的男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近,英国电视台 Channel 4 便改编了剧场作品《Chimerica》(或可以译作《中美共同体》)。此剧于2013年5月20日在伦敦 Almeida Theatre首演,由英国编剧露西.柯克伍德 (Lucy Kirkwood)撰写剧本。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两位华人演员均为香港移民的后裔。Benedict Wong 饰演 Zhang Lin,他常常参与电影如《复仇者联盟 4:终局之战》及《奇异博士》等。 David K.S. Tse饰演 Zhang Wei及 Wang Pengsi,亦曾参与《东京裁判》(Tokyo Trial)等电影。数年前我已读过这个剧本,执笔前亦再重读一次。我稍为看了一下电视改编,发现相当跟从原著(电视剧也是由柯克伍德改编),那么,本文就以剧场版本为据写成。

剧名《中美共同体》也表示了此剧并非代言八九民运,而是意欲昭示中美两国千丝万缕的关系。柯克伍德直指中国是如何买起美国(甚至全世界),不知道有没有观众因此如梦初醒。

西方编剧要讲中国故事?

故事以一个年轻的美国摄影师 Joe 为主角。1989年六四的时候他19岁,意外地拍摄到坦克人。二十年后,他因采访而重访北京,跟生活在中国的朋友 Zhang Lin 闲聊过后,勾起了他寻找坦克人是否在生的欲望。后来Joe 得到消息坦克人身在美国,而他同时也厌倦了报导总统选举的工作,反而全情投入去寻找坦克人的下落⋯⋯

西方编剧讲一个中国/他者的故事,本身已引起观众的疑虑。在此,我想起德国编剧罗兰.希姆芬尼(Roland Schimmelpfennig)的剧作《金龙》。此剧是关于在德国生活的黑工。希姆芬尼的聪明之处是,首先承认我不可能成为他者(黑工),代他者说话,于是安排年轻演员饰演老人,老人演年轻人,男扮女,女扮男,适度地拉开距离,提醒观众编剧不是要代入他者。柯克伍德也很聪明,明知道无论多努力做研究、资料搜集,她也不可能正面处理天安门民主运动,因此,她借一个美国摄记的眼睛及心路历程说故事。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