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周年

边缘化的六四论述:八九春夏,其实发生的是“两场运动”

边缘化的六四论述:八九春夏,其实发生的是“两场运动”

对于六四运动的深入理解,需要我们同时跳出这两种叙事:既告别“知识分子中心论”、重视工人和市民的参与,同时承认“民主”的确是工人和市民参与运动的核心诉求。最关键的是,工人与市民所理解的“民主”,和学生、知识分子所拥抱的民主观念有很大不同。

多重曝光:十个镜头前后的八九六四

多重曝光:十个镜头前后的八九六四

反复诉说,历史终不会消失于黑暗之中。

专访吴国光:八九毁灭中国知识分子之后,如何继续“韧性的战斗”?

专访吴国光:八九毁灭中国知识分子之后,如何继续“韧性的战斗”?

“可以說,我自己在推動中國民主化上是一個失敗者。但我這三十年就是承認失敗、但不放棄初衷。”

被围困的六四论述,需与后冷战的时代光谱重新对接

被围困的六四论述,需与后冷战的时代光谱重新对接

在三十周年的今天,当脱缰的世界把后冷战的自由主义共识远远甩下,我们需要新的力量和批判,新的盟友和想像。

8本六四文学书:广场和烛火就是理所当然的救赎吗?

8本六四文学书:广场和烛火就是理所当然的救赎吗?

希望和绝望如何不流于空洞?在寻觅答案、塑造角色和意象上,文学给了我们如此不同的角度,回到那并未结束的夜⋯⋯

【书摘】程翔:天安门屠杀促进苏东集团解体

【书摘】程翔:天安门屠杀促进苏东集团解体

莱比锡民众高呼“记著天安门”是在警告东德秘密员警,若他们动手的话,便会发生另一件“天安门事件”。在群众大声呼喊下,东欧的秘密员警也不敢导演另一场“天安门事件”。

影像:六四“爱国民主大游行”,支联会指人数较去年多一倍

影像:六四“爱国民主大游行”,支联会指人数较去年多一倍

1989年成立的支联会,每年六四前的周日均会举办大游行。今年踏入第30个年头,游行主题除了一如往常要求平反六四、结束一党专政等诉求外,更聚焦在近日《逃犯条例》修订。

“我当时,可能真是做对了一件事”—— 那个春夏之交,在“北平”的台湾记者们(上)

“我当时,可能真是做对了一件事”—— 那个春夏之交,在“北平”的台湾记者们(上)

“电视上就出现一张字卡、一条新闻:‘造谣大王肖斌抓到了’,从那时开始,路边再也见不到有人谈论这件事,也不会有人接受你的采访了。”

六四三十年纪念研讨会首度移师台北,持续重访八九民主梦

六四三十年纪念研讨会首度移师台北,持续重访八九民主梦

六四三十年纪念研讨会,今年由香港移师,來到台北举行。三十年前,运动发生在冷战结束前夕,追求民主体制蔚为浪潮;今日,旧体制已面临不同挑战,而“新冷战”格局再度降临。有心与会者如何重访当年民主梦?

从“白宫战情室密件”一窥美国眼中的八九民运

从“白宫战情室密件”一窥美国眼中的八九民运

美国驻上海总领事Charles Sylvester在“战情室报告”形容这类反宣传活动为“中式人为洗白”。时任美国驻华大使李洁明(James R. Lilley)甚至在另一份战情室报告中形容是“大谎言运动”。

六四座谈 鲍彤致信:“我们正生活在六四制度之中”

六四座谈 鲍彤致信:“我们正生活在六四制度之中”

支联会主席何俊仁表示,六四是很多香港人一生都不会忘记的,而一个地区的人会因为对于政权的不满,而持续悼念、抗议30年,在世界范围都是罕见的。

30年后,香港还能守住六四记忆吗?—— 专访李立峰

30年后,香港还能守住六四记忆吗?—— 专访李立峰

一边是讳莫如深,一边是恒常悼念,六四记忆在香港绵延30年,是一种必然?香港中文大学两位学者10年研究,揭示集体记忆背后的秘密。

艺术家、鼓手、火炬手,六四维园烛光晚会的二三事

艺术家、鼓手、火炬手,六四维园烛光晚会的二三事

在这宽广的维园足球场,人们每一年如候鸟般准时赴约,他们为何而来,又希望将自己的感情和力量带往何处?

专访王超华:我不是秋瑾,我是你们的一分子

专访王超华:我不是秋瑾,我是你们的一分子

自37岁开始流亡,三十年来,王超华不停歇地追问自己:要怎么解释整个运动你都在,最后却没有死在那儿?那一天之后,你是谁?她也不放弃地追问沉默了的人:当初我们上街的时候,不是同样的吗?你们承认这是政府对我的迫害,这不够呀,你要承认我是你们其中的一员啊!

卞中佩:六四是中国与台湾巨大的分界线

卞中佩:六四是中国与台湾巨大的分界线

30年前的六四终结了冷战,但30年的沧海桑田,世界可能又走往新冷战的当下,仍然是中国巨大空白与黑洞的六四,是中国与自己、中国与台湾、中国与世界之间难以弥合的裂缝。

滕彪专访:一个曾经的依法维权者,怎么看今日中国?

滕彪专访:一个曾经的依法维权者,怎么看今日中国?

四年前的六四晚会,滕彪不顾国保警告,现身香港维园演说。一句“退无可退”,说的是香港,也预告了自己的人生——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和妻女即将流亡。

许宝强:抗拒绝望,告别虚无──反思“不再纪念六四”的情感政治

许宝强:抗拒绝望,告别虚无──反思“不再纪念六四”的情感政治

如何理解这些决定不纪念“六四”的大学生的情感投注?脱下功利理据的面纱,我们大概可以看到一张张困惑、疲惫的脸相。

维园晚会现场:世代变迁,他们为什么来参加六四集会?

维园晚会现场:世代变迁,他们为什么来参加六四集会?

17岁、38岁、57岁...... 他们生于不同世代,对29年前的六四事件有着不一样的记忆,为什么这一晚,他们都走到维园?

70、80、90后历史老师的六四自白:对我重要的事,对学生重要吗?

70、80、90后历史老师的六四自白:对我重要的事,对学生重要吗?

当年轻一代主动切割六四,教育资源又慢慢流失时,六四记忆的传承会否逐渐式微?历史老师作为历史记忆传递的重要一环,他们如何向学生教述六四?

Quiz:回到1989年,你会如何报导六四?又会遇上怎样的后果?

Quiz:回到1989年,你会如何报导六四?又会遇上怎样的后果?

时间回到1989年,你是一名报社编辑。从29年前的4月22日开始,如果是你,你会在每个重要时间节点,做出什么选择?

不要维园大台的六四聚会:走过29年的自由文化音乐节

不要维园大台的六四聚会:走过29年的自由文化音乐节

和维园大台不同,这里的聚会强调“自己干”,参与者不是诉诸仇恨与哀恸,而是在反思中对主动性、想像力与创造力的拓阔⋯⋯

六四密档从何而来?他们是追档案的人

六四密档从何而来?他们是追档案的人

有这样的一批人,年中无休地跳进英国国家档案馆千万页的文件海里,找寻像“四川天安门事件”这样的历史真相。

袁玮熙:现场调查──六四各大集会,参与者本质无别

袁玮熙:现场调查──六四各大集会,参与者本质无别

如果仔细分析受访者的参与动机和身份认同,可以见到六四集会已经与“本土政治”难以分割。

第三种六四想像,挣脱香港困局

第三种六四想像,挣脱香港困局

香港必须把天安门事件的意义,放到“香港-世界-中国”长时段的三边政经转型中理解,思索香港能在前途上采取的立场与战斗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