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聲者的失語時刻:當中國女性記者遭遇性騷擾
記者——這一慣性為他人發聲的職業,當引入「女性」前綴,當遭遇「性騷擾」時,依舊難以避免地陷入另一個失語處境。
解讀台灣新版性平三法:修法有哪些重點,還有什麼未竟之業?
在MeToo點燃燎原星火後,台灣迅速展開性平三法的修法,修法有哪些重點,又有哪些未竟之業?
為什麼難以說出口?十多年後,她要為16歲的自己走上性平申訴
她們受困於老師對她們的好與教導,直到最後才能清楚區分,加害者可以是一名好老師,但同時不應該侵犯學生。
接受完整性平教育的一代:台灣大學生怎樣應對性騷擾?
「讓心中化膿腐爛的傷口重見天日,相信終有一天,它會留疤,它會痊癒。」
性平之夏:台灣反性騷擾30年後,為何學生又站了出來?
這應該是台灣性平法實施19年來,各個大學最忙碌也最具挑戰的一個暑假。
陳美華:台灣MeToo為什麼遲到?異性戀常規下的女性日常
「吃豆腐」的主詞是男人、動詞也是男人,豆腐/女人做為客體、受詞,還能談論主體性嗎?
彭仁郁:台版MeToo浪起後,我們如何跟上浪,可以一起走多遠?
性暴力不會因為這波MeToo運動而終結,但這是社會集體共同覺醒、深入了解性暴力複雜性的機會。
台灣職場性騷擾:說出「我們不要這樣算了好不好」之前,你需要的底氣
如何在這波浪潮中,正視當事人的經驗,重新盤點制度的缺點與完善度,是這波浪潮中應該推進的重要工作。
陳宗元:在台灣,性騷擾及性侵害的困境是什麼,司法如何避免二次傷害?
在現實中,各單位在處理相關事件時,多為遮家醜而以各種方式勉強、勸服被害人息事寧人,導致被害人反而被體制所傷害。
台灣MeToo運動星火燎原,延燒政壇、藝文、影視娛樂各領域【6月名單】
台灣的MeToo運動仍在進行中,端傳媒也將持續跟進。
喬瑟芬:台灣遲來的MeToo浪潮,民進黨性騷事件何以成漩渦中心?
為什麼長久以來,大家都「聽說」過某些事,卻無法讓這些人付出代價?
台灣政壇MeToo風暴:造浪者捲起的性騷浪潮,將把民進黨帶往何方?
「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好不好?很多事情不能就這樣算了,如果這樣的話,人就會慢慢地死掉,會死掉。」
後米兔時代,大陸高校的反性騷擾困局
「最初吃螃蟹的高校,壓力蠻大的。」有學者透露,「米兔前就有學校嘗試(反性騷擾),但在米兔之後不能做了,怕引起關注。」
中國職場性騷擾維權困境:「想到這事,就有『被命運扼住喉嚨』的窒息感」
性騷擾是如此的難以界定,從企業制度、社會輿論到法律法規,都存在著重重漏洞與令人絕望的漠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