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喬瑟芬:台灣遲來的MeToo浪潮,民進黨性騷事件何以成漩渦中心?

為什麼長久以來,大家都「聽說」過某些事,卻無法讓這些人付出代價?

喬瑟芬:台灣遲來的MeToo浪潮,民進黨性騷事件何以成漩渦中心?
2023年6月2日,民進黨中央黨部,民進黨就性騷擾事件召開記者會。攝:唐佐欣/端傳媒

自5月31日,署名陳汘瑈的民進黨前黨工以一篇臉書文引爆此波MeToo運動以來,涉及親綠、抗中陣營的性騷擾案,仍持續透過當事人的創傷書寫在網路社群中曝光。這股風潮也召喚出來自藝文、影視、文學、社運、媒體等不同領域的創傷經驗,傷者被已出面的陌生人鼓舞,有了說出口的勇氣。短短一週,一篇又一篇血淚斑斑的自述,不敢求助、無法逃離、害怕對方權勢地位或被進一步傷害、只好虛以委蛇的痛苦,是每個深藏多年的故事的共通點。

無獨有偶,即使多數自訴都未直接點名加害人,然而立刻有其他受害者從相似的情節和時間,辨識出彼時的自己,既而在網路上相認,也有記者主動去比對相關線索,直接在新聞報導中進行揭露。事件爆開時,該領域幾乎都不感意外,表示這些事件早已是「公開的秘密」。既是這麼多人知情、甚至私下提醒身邊女性「要小心」的事,為什麼就是無法放到檯面來說?為什麼長久以來,大家都「聽說」過某些事,卻無法讓這些人付出代價?台灣在制度面其實是相對完善的,為何還會一再發生讓受害者求助無門的事件?

2022年9月1日,板橋,一名女子站在捷運站外。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2年9月1日,板橋,一名女子站在捷運站外。攝:陳焯煇/端傳媒

打破關於性暴力的各種迷思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