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大陸深度

不止是性騷擾:知識分子的濾鏡下,同樣赤裸的性狩獵

壓迫已經先於傷害而存在。

2023年11月15日,一名婦女在北京的一個十字路口的攤販那裡購買零食。攝: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2023年11月15日,一名婦女在北京的一個十字路口的攤販那裡購買零食。攝: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桃吐

刊登於 2023-12-28

#性狩獵##Metoo#性騷擾#中國#評論

自2018年#METOO在中國出現以來,越來越多的女性敢於站出來講述自己遭遇性騷擾、性侵犯的經歷。儘管她們大多都能獲得女性網友的支持,但質疑乃至反對#METOO的聲音始終沒有消失。尤其是針對言語性騷擾這類在大衆看來可能邊界更加模糊的行為,指控者往往會被指責小題大做,而如果這位女性還與被指控者有過情感關係,那就更讓反對者有了可攻擊的靶子。

在經歷了幾年的反性騷擾互聯網風潮之後,我們卻仍不得不悲哀地承認,導致性騷擾頻發的這個系統是如此牢固、難以撼動,受害者們一個接一個地站出來、一次又一次地接受「夠不夠完美」的審判,卻鮮有加害者得到了什麼實質性的懲罰。種種性別暴力行為的表象之下的實質,其實是一個基於父權制而形成的性別狩獵場。

2023年2月13日,中國北京,一名女子在街道上經過。攝:Andy Wong/AP/達志影像
2023年2月13日,中國北京,一名女子在街道上經過。攝:Andy Wong/AP/達志影像

難以察覺私域權力關係的男性

十二月初,一位女性在社交網絡發布長文,指控中國大陸陳姓學者對衆多女性,包括未成年學生進行言語性騷擾,並利用自己在學界的聲望和「女權男」形象獲取性資源。隨後更多女性證實此事,而同時,陳姓學者也很快發布了一篇文章作為回應。他將自己被指控的行為歸結為「言語失當」,稱這次被指控給自己造成了極大的「存在主義危機」,而最終的結論是「今後儘量少和女性接觸」。

這樣的回應可以說十分典型,此前其他被指控性騷擾者的說辭往往也大同小異。他們往往先是將自己行為弱化為「言行不當導致的誤會」,然後模糊自己與受害者的關係(情侶關係,或追求者與被追求者),再表達自己的生活因為被指控而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在這一套遮掩之下的道歉,只顯得虛與委蛇。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