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深度

後米兔時代,大陸高校的反性騷擾困局

「最初吃螃蟹的高校,壓力蠻大的。」有學者透露,「米兔前就有學校嘗試(反性騷擾),但在米兔之後不能做了,怕引起關注。」

2021年12月18日,上海 ,一名學生在大學圖書館為考試做準備。

2021年12月18日,上海 ,一名學生在大學圖書館為考試做準備。攝:Chen Yiyang/VCG via Getty Images

端傳媒實習記者 鍾決 覃思 發自新加坡

刊登於 2022-08-05

#師德師風#me too#高校#性騷擾

2022年7月10日,北京大學醫學部藥學院一名女研究生在校內匿名社交平台「P大樹洞」上發表萬字長文,指控北大教授洪某某數次對其進行猥褻,該文引爆輿論。

北大醫學部性騷擾事件曝光後不久,7月12日,復旦大學教師朱小略被曝性騷擾多名女生,包含多名受害者經歷的證據帖在網絡上流傳。文章指出,該教師的性騷擾行爲已持續數年,且涉及北大與復旦。

7月初亦有中山大學學生發文指控法學院教授楊彪對其實施性暴力。今年早些時候,南開大學三名教師被不同受害者分別實名舉報,引起廣泛關注。

發端於2018年的中國大陸米兔運動已過去四年,曾席捲教育界、公益圈、媒體圈的反性騷擾運動,最終在官方打壓下逐漸落幕。作爲回應,2018年中國教育部先後出台多部文件,但僅對高校防性騷擾提出原則性要求和指導性意見。四年過去,夾縫中高校性騷擾事件仍不時曝光於網絡,高校防性騷擾制度卻依舊一片空白。在性別議題空間不斷被壓縮的後米兔時代,高校防性騷擾制度建立的阻礙究竟何在?普通人推動高校反性騷擾還有多少行動空間?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