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評論
系列
欄目
播客
活動
影視
金馬獎「政治化」是偶然嗎?看看奧斯卡怎樣做
阿瑟·米勒的寓意就是:在高溫考驗中一個人能不能堅守立場、抗拒熔解,完全就看個人品德……
《大象席地而坐》:中國夢裡沒能發財的人,胡波留給我們一條怎樣的救命繩?
如果有人徹底拍出了21世紀的貧窮與寂寞,那應該是胡波。 這就是徹底身在異境的感覺,這是徹底絕望之地⋯⋯
評論|
張碩文:中國人不談政治,金馬獎不談審美
想不到,老生常談的「不談政治」,至今依然是這一類事件的爭論核心。
華文圈裡,可有一張平靜的導演椅?
頒獎給某些電影,會不會開罪某個政權這種問題,古已有之,於今為烈,「為烈」的原因是言論尺度大幅收緊,而不是電影創作這件事情的本質有了什麼變化。
賈選凝:一個金馬,各自表述,電影可以超越語言嗎?
如果說金馬獎在大陸是因為藝術和美學的價值而顯得格外「純粹」,那麼它在台灣卻是因著包容與尊重的力量得以源遠流長。
中國導演在金馬:世代之爭還是與自己的搏鬥?
本屆最佳導演的致勝關鍵是什麼?一個創作者在技術提昇和格局擴張之後,如何克服瓶頸、跳脫框架、推陳出新⋯⋯
陳果專訪:不用刻意解讀,就當《三夫》是有社會意識的 AV
被訪者要麼會大說特說政治見解,更多是避而不談,陳果有時是前者,有時是後者。
劉若英《後來的我們》:用台灣電影業的頂尖團隊講一個「中國夢」
雖是合拍片,但集結台灣電影頂尖人物的該片可算是「反攻大陸」的成功影片?北漂青年的情節,又令人想起講述後六四時代的《動詞變位》⋯⋯
TA、IP、大數據:一位台灣女子的北京電影夢
「只有在台灣做到頂尖,來了北京才可能對接到門當戶對的頂級資源; 只有做出台灣特色的作品,才會有差異化優勢,才能在華語圈發光,在世界發光。」
從《2001太空漫遊》到Siri:一個演員如何影響我們對人工智能的聲音想像
HAL 平靜、理性、權威、光滑而不帶任何情緒的聲音,自此成為所有人對於人工智慧深層恐懼的源頭⋯⋯
馬來西亞導演亞曼達:如果不好玩,幹嘛還做獨立電影?
唸電影學校時,好像每個人都得喜歡藝術電影,那時的我也假裝最喜歡藝術電影⋯⋯
Stan Lee留給我們什麼:萬一萬磁王是對的怎麼辦?
無論上月美國猶太會堂遭人開槍掃射,還是這個月台灣反婚姻平權公投爭論,新聞畫面之間,我們仍會隱約見到Stan Lee創造出來的一個飄渺身影⋯⋯
1
...
59
60
61
...
69